直播带岗的老张正在工作中
“村里的初七”(本名黄东叶)是一名80后,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渔村,早早就外出打工。2018年接触到快手,开始学着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后来成了一名网络主播。直播电商火起来以后,初七决定转型做电商,他靠记录海边的真实生活赢得了600多万粉丝,并且带领全村销售特色海鲜产品3亿元以上。“直播电商给我们提供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新方式。”如今,黄东叶已经成为幸福乡村带头人。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紫皮独头蒜是当地特产,营养价值高、剥皮方便,但因知名度不高而“卖不出去、卖不上价”。97年的宾川姑娘晏林英大学毕业后返乡,开始研究如何将紫皮独头蒜卖出去。“我们拍摄一些短视频在快手上分享,让更多人有一个认识、了解到下单、复购的过程。”晏林英介绍,2023年,公司的整体销售做到了将近1亿元,电商销售额占比达到70%。
返乡青年直播销售家乡的紫皮独头蒜
这些网络主播的故事,只是千万个主播从业者的缩影。不管生意大小、粉丝多少,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起步,通过网络主播这一职业,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衍生价值。网络主播成为官方认证的一种职业,其背后更影响着千行百业,直播+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让各行各业都可以通过网络主播创造就业机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比如,富士康、立讯、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在快手平台直播招工,解决了制造类企业蓝领群体“7 天内流失”的“魔咒”难题;“直播助农”主播可以让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能带动当地就业,在无锡从事农产品电商事业的老李,就和小伙伴们在全国各地大约建起了十个本地生鲜仓,仓内都有主播每天不停“现场直播”,一年四季都在助力特色农产品“出圈”进城,除了阳山的水蜜桃,还有四川大凉山的苹果、湖北恩施的小土豆、四川的猕猴桃、广西的百香果等等,不仅仅可以给当地农民增收,也能推动年轻人留在家乡、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一个主播从冷启动到培养出来能够独当一面,月薪有可能达到万元乃至几万元不等,还能给当地创造其他的就业机会,比如打包工、采摘工等等,这些年轻人们从事主播等电商产业链相关工作在家门口也能收入不菲,又能照顾家庭,照看家里的田地甚至发展特色农业,不用为了生计离乡打拼。
直播带岗主播工作中
年轻人对于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灵敏程度,使其在从事“网络主播”等数字类职业时具有天然优势。现在职业身份被认可,让学习者对于自己的事业前景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比如这一身份的“转正”,对于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师生就是极大的鼓舞。此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一位学生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自己未来的求职规划中,进入电商行业,成为一名“知识型”网络主播是重要目标之一,“这次国家给‘网络主播’下发了‘身份证’,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有信心了。”
这世间最美的爱,是双向奔赴,当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能够实现个体选择与国家认可的“双向奔赴”,将会迸发出更多的正向效应和向上能量。有学者研究认为,网络主播不仅能带动产生就业机会,还能帮助提升求职效率、提高就业质量和满足感,成为新的就业“蓄水池”,增强全社会应对就业压力的弹性。从需求侧来看,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也带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大规模增长,更可以通过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传导到就业需求的扩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徐晓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