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微光的天使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追逐微光的天使
江苏句容有座古老的火山之子赤山,它孕育了清澈见底的赤山湖。湖水静静地流淌,淌过湖东边的葛村。
2008年,柿子红了的日子,葛村老杨家传喜讯,40岁的儿媳在乡镇卫生院诞下一个女婴,女婴像赤山湖水般安静得没有一声啼哭,围在一旁的亲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孩子咋不哭呢。医生皱着眉头说,这是被羊水呛着了,你们赶紧送县医院吧。老实巴交、没啥文化的父亲一听急了,二话不说抱着“小棉袄”奔到马路边,搭了辆面包车冲向县城。不出卫生院医生所料,接诊医生紧急处理掉羊水后,女婴喉咙里发出微弱的气息。伴随一丝绵柔的啼哭,众人长长地舒了口气。
第二天,迫不及待的父亲找了个有文化的亲戚给孩子取名杨慧文,希望她长大后成为一个既聪慧又有文化的人。杨家祖孙三代把粉嘟嘟的小慧文视为天使,捧在手心里。为了改善老人、孩子的生活条件,夫妻两离开村庄去外地打工挣钱。小慧文成了留守儿童,和种地的爷爷奶奶生活。当她一岁多的时候,打工回来的父母觉察到她既不会咿咿呀呀发声,也不会跌跌爬爬走路,便去问村上的老人。老人说不要紧,等她能挨到(够到)家里的门栓就会说话走路了。夫妻两深信老人的话不会错,便又放心地出门挣钱。
转眼,小慧文迎来2岁生日。夫妻两回到村里,可眼前的女儿除个子高了一点,其他表现和以前差不多。深夜,母亲捧着她熟睡的小脸蛋左看右看,总感觉哪里不对。第二天一早,夫妻两忐忑地询问了城里有文化的亲戚,被告知去儿童医院看看。于是,他们抱着小慧文去了南京,医生开出一堆检查单。一周后,夫妻来到医院取报告,见诊断报告上写着“唐氏综合征”字眼。这个陌生的名词让夫妻两不知所措,慌慌张张找到医生询问。当他们得到“这是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发育迟缓,具有全世界相似的特异面容,会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回答后,悬着的心“扑通”一声掉进冰窟。望着怀里的小慧文,一向开朗乐观的母亲,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她小小的额头上。
悲伤的结果没有打倒夫妻二人,他们决定不再出门务工。母亲在家中照顾小慧文,父亲帮老人一起种地。从那时起,全家人播下一棵“向阳”的种子,慢慢在小慧文身体里“生根发芽”。他们用辛苦打工积攒的钱,在句容近郊贷款买下一套有幼儿园的安置房,牵着小慧文在小区里学走路。
花开有先后,何时都不晚。2岁后,终于会走路的小慧文常常跟着父母到乡下玩耍。她尾随在大人身后,蹲在蚕豆花旁捉蝴蝶,用小耙子在泥土里找蚯蚓。广袤的田野和亲人们爱的力量培育了一颗勇敢的心。6岁,她背着小书包上了幼儿园。她每天很用心地盯着其他小朋友的嘴巴学讲话,从不会发音到含糊不清的嘟囔。她认真地跟着老师学唱歌学跳舞,尽管她唱不清楚、跳不明白,但没有人嘲笑她,老师还会向她竖起大拇指;9岁,她走进句容特殊教育学校大门,班主任像爱护花草一样呵护着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性格要强的杨慧文努力地学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生活自理、插花、画画等课程,虽然动作慢一些,但都能坚持到底。每天,妈妈骑着电动车接送她去学校,回到家后,她会帮妈妈洗碗、扫地,睡觉前跟着平板电脑学会儿唱歌跳舞,再盯着墙上的镜子练习一会儿说话。
“不怕,你可以慢一些。”每当老师提问却一时说不出来、憋得满脸通红时,这句鼓励的话总会一遍遍在她耳边响起。“不怕,我可以慢一些。”当她一字一句蹦出这句完整的话时,开心地手舞足蹈。功夫不负这颗坚韧的心,经过无数次的发声练习后,学校推荐她参加全市特校系统演讲比赛。站在这舞台,掌声响起来。杨慧文手捧获奖证书,看着台下的班主任老师,嘴巴一张一合,老师知道,她一定是在说:“我可以的。”
杨慧文很羡慕班上写字好的同学,她常常凝视着他们的作业本,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并把作业本捧在怀里久久不舍放下。当她试着第一次写下歪歪扭扭的“杨慧文”三个字时,低着头把写字本藏在身后。老师懂她,便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地写,写好一个字,再放开手,看她一笔一划地摹,一旦卡壳,老师再握好她的手继续写。“杨慧文,你的文字写得最好看。”身边围观的同学一个劲地给她加油。
“慧文,杨是这样写的,我们先一横再一竖,接下来一撇再一捺,记住咯。”放学回家后,她嘴里含糊不清地重复着老师的话,一遍一遍地写。铅笔头断了换一支,方格纸破了换一张,衣袖磨破了卷起来。一旁的母亲不停夸她写得真好。在大家不断的鼓励下,执着如磐的杨慧文被评上黑板报书写小能手,所有进班听课的老师见到黑板报上的字,都会啧啧称赞一番。她听到后,面露羞涩地转头朝老师笑。一次班会,老师表扬她写字进步很大,并宣布她将参加全市特校系统书法比赛,老师带头鼓掌,她也开心地举起双手。一天放学前,老师告诉她比赛得了一等奖,她嘴里嘟囔着跑出校门坐上妈妈的电动车,一路迎着风,开心地唱起歌。当天晚上,她吃完饭竟忘记洗碗,回到自己房间不停地写啊写,一直写到夜里10点多。在母亲愉快的催促下才不情愿地洗漱睡觉。
班上有个肢体残疾的同学月月,杨慧文把自身有限的微光毫不吝啬地洒在月月身上。她每天早早来到学校,把自己当拐杖,支撑月月练习行走。寒冬腊月的一天,月月不慎摔倒磨破双手,杨慧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小熊手套戴在月月手上。600多个晨曦的微光,落在两个孩子的肩上。终于有一天,月月摆脱她的手臂一点点独立前行时,杨慧文开心地在操场上大声嘟囔。
杨慧文做过心脏手术的妈妈,一年多后又因不适住进了南京的医院。妈妈不在的日子,杨慧文在教室里悄悄叹气流泪。见此,老师们都会静静地拥着她,用眼神告诉她,别担心,妈妈一定会好起来。
芒种时节,妈妈从医院归来,爸爸回到乡下割麦种稻。六一儿童节这天,杨慧文和同学们演唱了歌曲《可能》。
“可能夜空有流星,才能照你前行........可能拥有过梦想,才能叫青春。”
台上,唱着歌的新时代少年杨慧文笑得那般灿烂。
图为作者与杨慧文交流
作者:龚怡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