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高温下庄稼缺水 戴南大爷自制“浇水车”抗旱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8月14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记者 王国柱)电动三轮车车厢里装着圆柱形的大水桶、塑料水壶、大号矿泉水瓶......老奶奶不停地往大水桶里注水,老大爷手持通在大水桶里胶管一头的水龙头,水“呼呼”地浇到地上的黄豆、山芋上。这是8月13日兴化市戴南朱村村头一景。

老大爷名叫潘祥和,今年77岁。老奶奶沈巧凤,今年76岁。沈奶奶说,这是他们的菜地,种的是黄豆和花生,好长时间不下雨了,他们夜里三点半钟就起床了,把能够装水的“家伙”都装上了水拉到田头。

问及胶管为什么会自动喷水,潘大爷指着一个插在电动三轮车电瓶上的一个小水泵说,一头通电,一头放在水桶中,开关一按就有了压力,水就抽上来了。“这里离河边较远,管子长度够不到,所以要运水过来。” 潘大爷解释道。

回到家后,潘大爷没有休息,又用水壶继续给丝瓜和南瓜浇水。“每天要浇10壶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目标,还差3壶。”说着又去放水了。潘大爷说,他有一个儿子在合肥搞经营,挺孝顺的。他和老伴种这个一分多地,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耳不聋、眼不花,面色黑里透红,走起路来一路小跑。

“其实,我们种这些东西是弄了玩玩,花生、黄豆大部分等不得收获,就用着做‘嫩果花生’‘水煮豆荚’,分给邻居们吃掉了,丝瓜也是大家厨房里的蔬菜......”沈奶奶笑着说。

在团结路西侧的小河旁,另一位老大爷一头把插在电瓶车上水泵放在河边,一头用水龙头给山芋、花生浇水。高温下,老百姓用自己的方法抗旱,为了金秋的收获而辛勤劳动。也许,这是他们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