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有不少网友都晒出了自己在“小火焰山”拍摄的美照。照片中,主人公们妆造精致,站在一座巨大的赤褐色岩沙坡前摆出各种pose,宛如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新疆火焰山景区。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帖子的标题及文案中,大都带上了#徐州版火焰山#雅丹地貌等话题,还有人分享出了具体的导航位置和行走路线。
“徐州竟然有火焰山?我怎么没听说过?具体位置在哪?”评论区的网友及许多徐州本地人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与好奇,纷纷跟帖询问“火焰山”具体位置,表示自己也要去打卡。记者了解到,“小火焰山”位于徐州贾汪区,地处苏鲁交界处,该处并非景区,而是山东一家采石场的堆料区,里面储存了堆积成山的石硝,由于夏季雨水冲刷,形成了形似雅丹地貌的景观。据知情人士透露,因“小火焰山”由砂石堆积而成,内部并无承重,而近期的爆火导致人流量激增,很多人选择爬到沙坡上拍照。出于安全考虑,日前厂家一家开始施工拆除。
记者手记:记者翻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现,除了“火焰山”之外,徐州还出现了“小圣托里尼”“小阿勒泰”“小桂林”等以模仿或类比著名景点为噱头的人造或自然形成的“网红打卡地”。这些地点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迅速捕获了大众眼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成为年轻人展示自我、追求潮流的新方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重塑了人们的旅行方式与观念,“拍照打卡”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人们渴望通过精美的照片营造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点赞与关注,这种心理驱动,促使人们不断寻找新的、独特的打卡点,以丰富自己的“朋友圈”内容,构建或强化自己的社交形象。
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我们也应看到其潜在的隐患与风险。如“火焰山”事件所示,未经合理规划与管理的人造景观,往往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难以估量。此外,过度追求拍照打卡,也可能导致游客忽视了对当地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与体验,使旅行变得浮于表面,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的同时,我们更应理性看待拍照打卡这一现象。旅游的本质应是心灵的放松与文化的交流,而非单纯的照片收集与展示。对于人造景观的兴起,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与引导,确保其安全、环保、可持续,避免盲目跟风与资源浪费。同时,作为游客,我们也应提升自我素养,尊重自然、尊重文化,让旅游目的回归的本质,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契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
图片来源网络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