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的健康为重,他主动去西医院进修
唐蜀华出身于常州唐氏望族,是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唐荆川十五世孙,作为当地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常州的荆川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文武双全的荆川先生而建。唐蜀华的父亲唐玉虬是现代爱国诗人,生前曾是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医古文教研室教授,图书馆馆长。
在父亲的影响下,唐蜀华一直坚信:学医是一个幸运的职业。1958年高中毕业后,唐蜀华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1964年唐蜀华毕业后,就留在了学校附属医院(即江苏省中医院)。
从医生涯中让他始终铭记于心的,是一次门诊上的遗憾。唐蜀华教授回忆,当时他刚做医生没有几年,在门诊遇到了一位60岁左右的老先生,以为只是普通的黄疸,唐蜀华给他使用了清热利湿的中药。“但是两个月以后,那个病人就没有来了。”后来得知,患者被确诊为胰腺癌。现在回想起来,唐蜀华教授仍然很懊悔,“如果早期能明确中西医双重诊断,或许患者还有手术的机会。”
这一次的“失败”像一把利剑,一直悬在唐蜀华的心头。不满足于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一切以病人的健康为重,他排除学术偏见,1976年,唐蜀华主动要求到南京市第一医院进修西医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在当年的中医队伍中是为数不多的。
主张中西医双重诊断,长短互补
唐蜀华教授说,“现代中医单单只懂中医是不够的。我们要争取中西结合双重诊断,对病人更有好处。”他最早创建国内中医心血管专科,作为全国知名中医心血管学术带头人,为促进中医心血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唐蜀华教授提出“衷中参西”的学术思想,主张双重诊断,中西合参,长短互补,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在治疗上,他主张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多靶位、多环节整体调整,双向平衡,着重修复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同时吸取西医针对性强的长处,并善于将传统理论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重视药物的量效关系、配伍意义以及中西药同用的利弊。他还强调,中医理论发展必须积极推进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疗效的评价必须从个人经验上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
从医60年来,唐蜀华教授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关于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等论文50余篇,并担任《唐蜀华衷中参西临证求是录》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副主编,参编《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临证备要》《中医病历书写及质量管理释义》等专著。
发明了多种效优价廉的院内制剂
作为主要负责人,唐蜀华教授先后研制了“病窦灵”“强心合剂”“降压益肾颗粒”等多种效优价廉的院内制剂,得到患者的广泛赞誉,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很多药物的疗效都是古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来的,我们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发针对性和疗效更好的药物。”唐蜀华以“病窦灵”这种药举例,病窦又称窦房结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由于心动过缓,现代医学一般主张安装起搏器治疗。唐蜀华教授和团队通过研究发现,病窦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迟脉症十分吻合,迟脉是由阳虚导致的,内有寒邪凝结,所以通常采用补阳、温阳的方式。
“我有一个病人,是一名电焊工,他心率慢到每分钟只有40多次,而且还有1到2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脏一晚上少说也有700多次的两秒钟以上的长间歇,西医讲就是‘窦性停搏’了,这种情况就要装起搏器。”唐蜀华教授说,考虑到病人比较年轻,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他建议病人服用病窦灵,“他吃了以后效果很好,心跳的‘长间歇’消失了,700多次一次都没有了。证明这个药能够提高窦房结的兴奋性。”唐蜀华教授介绍说,多年临床应用也证实了病窦灵的确切疗效,可以让病窦患者的心率提高,延缓安装起搏器的时间,或者帮助已经安装了起搏器的患者延长起搏器的有效使用寿命。
言传身教 培育了一大批中医后备人才
退休后,唐蜀华教授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仍保持每周三次门诊,遇到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不管多晚他都热情地为患者加班加点。“我觉得看病是一种乐趣。”唐蜀华教授说,“多看一次病,不仅是对病人有好处,对自己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他经常说,希望对得起医生这份职业,不辜负大家对医生的尊重,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唐蜀华教授也放心不下学生,他每周深入病区查房,讨论疑难危重病症,指导下级医师工作。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中医学术带头人,唐蜀华在心血管科的学科建设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中医后备人才。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唐蜀华教授先后指导博士后1人、博士生6人、硕士生16人,门诊、病房临床带教及课堂教学等班次难以计数。
2008年、2013年、2018年、2023年,他先后被评为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带教老师,指导8名学术继承人。唐蜀华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共有成员18名。
教学之余,他如慈父般无私地关爱学生,并言传身教,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唐蜀华教授说,“因为中医有一点不同,除了课堂上的系统教学以外,老师还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对人生的体会都传授给学生。”
唐蜀华教授曾多次当选医院先进工作者,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国医名师”,同年被授予第三届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称号。201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最美中医”称号。2020年获第二届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师奖及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被评为第五届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2022年被评为全国名中医。2023年获第二届“德技双馨 金陵大医——南京医学终身荣誉奖”。一个个称号的背后,是唐蜀华清明廉洁、任劳任怨的人生本色。
专家名片
唐蜀华
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中医心血管病专家,现代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行业评议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心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等。
策划 王文坚 孙庆
统筹 刘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编导 赵晨
拍摄 朱信智 戎毅晔 于房浩 赵雨晨 吴伟龙
剪辑 马斌
美编 肖甜 冯晨禛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孙燕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