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花休闲之乐
左岸花海在南京河西滨江公园南头,这里有大大小小若干块不同规则形状的花圃组成,四季花开,春秋最盛,一条一条花径弯弯绕绕,互相贯通,赏花人游览其中,犹如在花的海洋里荡漾。
花圃中三羽腾飞的丹顶鹤立体雕塑,在头鹤的带领下,向着太阳引吭展翅,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几条跃出地面的庞然大物鲸鱼群雕,给人以惊诧灵动之感。
圃中花草繁多,游人在知名与不知名、开花与不开花的花与草之间,似乎用五颜六色就可全部概括了,若在仔细瞅瞅,那些美妙的、内涵丰富的、千奇百怪的花儿,则更让人有识君恨晚之虞。
这里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天赐的至善大美,这里的每一缕风丝,都掺杂着花开的香味,在这里邂逅的是大自然的大爱,在这里享受的是轻松无忧,云卷云舒的休闲之乐。
一年四季,左岸花海总会有一拨一拨的赏花人,踏着春雨秋风,在花海里观景闻香,他们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浪漫与惬意写满脸颊。花海之中,一朵朵红色的花卉,欲燃似火;一簇簇白色的花卉,晶莹似雪;一团团紫色的花卉,雍荣华贵,一片片鹅黄色的花卉,清心雅静,暖意融融。这里的花草品种至少有上百种,显然是经过园艺家们精心挑选,科学配置,方可营建出四季有花开,连绵不绝期的花海美景奇景。
赏花人喜气洋洋,有的扛着“长枪”,有的举着“短炮”,不停地旋转聚焦,“咔咔”,花影人影留在相机里,效果极佳。而更多的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手里握着phone,屏面一会儿对着这一朵花,一会儿盯着那一片草,随意“嚓嚓”,相夹里就是满满的花儿、草儿。
突然在南侧的花房里传出一阵在江南流传百年的“鲜花调”,浓浓软语,细细柔曲:“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歌声在花海绵绵起伏,向着江面扩散,向着蓝天飘拂。
我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大学生,一边附和着唱,一边将一个大约50公分高的洋娃娃,放在一簇盛开的虞美人旁边,托起挂在脖颈上的相机,不停地选择角度拍摄。陪着她的母亲对我说:“这个洋娃娃女儿带在身边已经有10多年了,一直是她的伴,也是她拍摄照片的主要道具。一有休闲时间,她就带着洋娃娃跑到花海来,在这里已经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可以做几十个大相册。”
左岸花海,休闲之乐,一片天、地、人、事、物和谐的美好氛围。
二、赏花益智之趣
我曾想,观赏花卉如若不识花名,无论怎样好看也是一种无趣,适如我们在大街上,遇到认不识的美女,只能瞄一眼而过,过后即忘,因为没有留下姓名,也就没有回想的“话柄”,赏花同理,有必要知晓花的姓名籍地,甚至是生卒年考,假若再了解一些秉性品格,传说故事,那就更是缘分了。
我是对花既有情也有意之人,闲暇时经常在左岸花海里逛,同时打开phone或ipad,查找那些扫描进入大脑硬盘的花儿,记住她们的名和姓,这就是念想和趣谈的“话柄”吧。
许多花儿的名字都含有人间的情缘美意或喜怒哀仇。比如原产于墨西哥的“翠芦莉”,这三个字选择得多么清新雅致,好似三个美女站到了一起,给游人产生一种亲近之感。这种爵床科单药花属宿根花卉,适应能力极强,根茎在地下蔓延,互相交织,形成水平根系网,嫩芽钻出地面,使劲向上生长,长到一米多高即开花,微紫的枝条间开出蓝紫色的小喇叭花,花期半年有余,花色优雅,花姿美丽。翠芦莉的花语是“希望”和“理想”,因此,这里成了赏花人追寻远景目标的精神寄托。菊科的“黑心金光菊”,这种原产北美的菊类,虽然是既可地栽,亦能盆养的易植花卉,但是从这个名头就让人生厌而拒之。柳叶菜科的“夜来香”,又名“美丽月见草”,就是著名歌者邓丽君唱的“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芳香”。这款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初开时为淡粉色,后转为水红色,香气透润,花期半年有余,是一种惹人相思怀念之花。还有一种颇有撩拨情心之势的“粉黛乱子草”,不但长得顺柔多姿,秋天开出粉红色的细花,在微风吹拂下飘忽不定,妖娆艳冶,似乎有仙气,似乎有妖气。
写到这里,沉默一会,我的脑海里泛起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关于“花名册”的传说。
一天,玉皇大帝开早会,检查天上人间各部门日常工作。玉帝指定文枢院、阎罗王、御花园等部门把员工名册呈上来,文曲星呈上了“黄册”,阎罗王呈上了“茆簿”……玉帝看了看摇摇头,这时花仙子缓缓登殿,呈上了各种花的名册,这本“花名册”制作讲究,把百花的生长地点,颜色、香型、作用,开花鼎盛、衰败时间,花仙们负责的相关事务,写得一清二楚,玉帝大赞,立即口谕,各单位名册混乱有瑕,什么黄册、茆簿,以后在我无垠上天、广袤大地,管理名册统一使用“花名册”,众卿要向花仙子学习,每个岗职人员“前六项”,包括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要一一写清楚,缺一不可。至此,“花名册”成了天上人间的统一用本。
凡事皆有归着。原来单位里常用的“花名册”是玉帝的旨意。
三、赏花与看麦子之理
左岸花海西部边沿即夹江,杨树、柳树、芦苇、芒杆、蒲草构成了岸堤的原生态风景。漂在江面之上的水上舞台临波照影,游人健身广场彰显阔绰。两侧三、四块颇居匠心设计的花圃,近二百平米,多年来,里面种植的不是某一种花卉,而是年年稻麦两季,如果说,左岸花海是游人观赏的一部百花图书,那么种植的几块稻麦就是人类生活的索引,指引游人在赏花的同时,有机会回忆农耕的过去,稼穡的艰辛。
花工们在冬天播下麦种,种子吸收江水的滋润破土而出,麦苗儿经过一个冬天的发育生长,春天绿油油的一片,按照季节的嘱托,盘棵、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灌浆,饱满成金黄的麦粒,这里一直是游客舍不得离开的地方,看麦苗儿青青,这是成长的希望;听麦子花开的声音,这是丰收的歌谣;看麦穗覆垅金黄,这是收获的喜讯。
看花有花信的思绪,看稻麦则有庄稼的思绪。在这里,我曾多次看到一群一群戴着遮阳帽、草帽和斗篷的游客,他们注视着麦田,似乎在祈祷土地的奉献。
在几十年前,社会上曾经流传城里人把麦苗当着韮菜的笑话,把花生当着树上长的误解。现如今,所谓的城里人许多都是进城农民以及农民的后代,他们进了城,同样在接受城市的薰染,而大城市仍然在圈养或者是培养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群体,呜呼!
于是,在我心室里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意向,即使我们站在花田里听懂再多的花言花语,还不如站在麦田里踏踏实实!
一天,一位操作河南口音的中年妇女对我说,在花海看麦子开花,就想到河南老家,想到老家一大片一大片麦田,想到前辈人脸朝麦垅背朝天刈割的艰辛。现在,农民可以无拘无束进城了,家里的土地虽然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他们的耕种收管都是机械化、数字化,但是城里人最有根基性的念想,是不能忘了农村和农民,不能忘了土地。在南京这样大城市,找到这块麦田,真是稀奇事,多拍几张照片,讲给孩子们听,过去种田的落后和艰苦,现在种田的先进和休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名言,乃是亘古不变的理。
在左岸花海,赏花爱花恋花,亦或看麦子、稻子,才分不同,思绪各异,祈愿我们双眸可以装一片花海,更要在心里存储一片麦海、稻海,让骨骼有足额的灵魂支撑,让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美好,永远结结实实地生长,永远花好田丰人瑞。
作者简介:
夏学海,笔名:百友、俗人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草根书记》《老兵仁心》《为了金兰……》《龙腾四海》《创业不畏难,豪气贯长虹》;散文集《酒文化探微》《种植心田》《灌河的春天》;诗集《无名山草》《乡村的风》《负轭之思》等,并有五十多篇作品被编入相关文集。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