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模型领域整体人才饱和,但部分技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2024年1-7月,大模型算法、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数量、人才紧缺度均位居前列。大模型领域热招岗位TOP10中有9个为技术岗位,算法工程师是新发岗位量最大的岗位,招聘指数为28.78。云计算成为人才最紧缺的岗位,人才供需比0.33,相当于3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值得关注的是,云计算、搜索算法、大模型算法、DSP开发、反欺诈-风控算法5个岗位连续两年位居人才紧缺度TOP10。
从企业来看,字节跳动成为新发大模型岗位量最高的企业,招聘指数为104.92。其次是小红书,招聘指数为71.12。值得关注的是,小红书的招聘指数超过了阿里巴巴、美团、腾讯、华为等一众大厂。
大模型算法月薪超6.75万元,超3成从业者日均工作超12小时
大模型领域新发岗位的平均月薪远超新经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1-7月,新发大模型岗位平均月薪46452元,显著高于新经济行业的42713元。大模型领域高薪岗位TOP10集中在算法、技术岗,平均月薪均超过6万元,其中大模型算法新发岗位平均月薪高达6.75万元以上,位列第一。
从企业来看,马上消费金融新发大模型岗位的平均月薪为8.4万元,位列高薪企业TOP1。其次是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昆仑万维,平均薪资也高达7万元。成立不到2年的零一万物、月之暗面,智能硬件公司vivo、传音控股,自动驾驶公司蘑菇车联、Momenta,新能源汽车企业理想汽车也位列高薪企业TOP10,薪资均超过5.8万元。
大模型从业者在获得高薪的同时也面临高压的局面。《报告》显示,52.64%的从业者在从事大模型相关工作后获得不同程度的涨薪。其中,涨幅在50%以上的从业者占比为15.79%,涨幅在30%以上的占比为35.53%。值得注意的是,65.79%的从业者每周工时超过50个小时。32.9%的从业者每周工时超过60个小时,按每周五天工作制计算,他们日均工作超12小时。
同时,大模型领域对人才学历要求也相对较高。在大模型领域的人才招聘中,要求硕士及博士学历的岗位占比达到29.66%,显著高于新经济行业平均水平11.28%。
7成职场人已使用大模型,文本生成占比高达64.72%
截至2024年8月,53.48%的企业/组织已经布局大模型,近7成职场人已经在工作中使用大模型,其中每天使用大模型的职场人占比为27.77%。在使用过大模型的职场人中,有37.54%的人曾为大模型服务付费。
从大模型产品的用途来看,文本生成的占比最高,使用人群占比为64.72%,其次是代码生成,占比19.09%。但从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来看,使用大模型进行代码生成的职场人提效更明显,4成使用者自述提效10%-30%,更有45%的使用者自述提效30%以上。而在文本生成方面,1/3的使用者提效10-30%,也有近4成使用者提效30%以上。
面壁智能首席人力资源官孙彤认为,AI原生的思维方式和灵活运用能力将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职场人也应借鉴大模型的学习机制,追求更高效的工作方式,把每次工作结果的反馈当作自我训练和微调的契机,持续优化迭代自己,以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认为,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疯狂“抢人”不同,大模型领域在人才争夺上显得更为理性,同时,大模型人才选择企业时考量的因素也变的更多元。
毛毛 小风
校对 王菲
编辑 : 徐晓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