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带着“大数据”扎进农田,清华硕士生“慧”种田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这些当下听起来颇为“高大上”的研究领域几乎贯穿了成文浩的整个学生生涯,但在职业生涯的开端,98年的他却进入农业领域。

上岗第一课是下田

“上岗的第一课就是下田。”入职两个月,成文浩的脚步扎扎实实踩在射阳、大丰、东台、如东等江苏沿海地区的农田里,在此之前,他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几乎空白。

成文浩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今年7月2日作为管培生入职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周,业务导师薛延丰便带着他在刚插秧不久的水稻田里观察育秧试验的秧苗长势情况。“看到广袤无垠的稻田和播撒农药的无人机,我是非常震撼的,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农业与科技结合的神奇力量。”

成文浩(图右)在业务导师薛延丰(图左)带领下采集土样

8月份,成文浩便在导师的指导下用一周时间写出了基于无人机图片的土地平整度分析算法,用大数据让土地“开口说话”:“这些不仅是一行行代码,更是帮助生产人员精准打梗,提效增产的科技利器。这让我对自身的工作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觉得研究生期间在实验室研究的那些知识,再也不是单调的理论研究,而是真真切切可以被用到广袤田野的实践中。现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具象化了,我可以用我的专业知识,在这田野上奋斗。”

“连条田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成文浩,已经从一个稻麦不分的“门外汉”,开始“慧”种田了。他告诉记者,正在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作物的长势分析,变量施肥,穗数分析,产量预测。未来,他希望开发一套适用于集团的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将作物生长、土壤、气象等数据结合起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金雨希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