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广播剧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情系广播剧
作者:季健
广播剧,英文:BroadcastingPlay,是指在广播播送,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也称为放送剧、音效剧、声剧,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根据听众只能凭听觉进行欣赏的特点,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
我从小就喜欢听广播,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去找她。也因为她总会在那里,我便也从未有失望,不管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也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她都会包容。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和她一起度过快乐的又或是悲伤的时光。透过广播,知晓和自己相同的或不同的人的心声,知晓同一片天空下存在着的异于自己的生活,开眼界了内心也高兴了起来,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六七十年代,八个样板戏唱遍中国大江南北,群众文化枯燥单调。收音机,成了令人羡慕的宝盒。常常,我们围在一起听长篇评书,听电影录音剪辑,听广播剧。那时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到电视,家中的主要娱乐工具便是一台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广播成了唯一的娱乐工具。广播剧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一天中午,父亲和往常一样坐在饭桌旁,一边等着开饭一边侧着耳朵拨寻适意的频道,调了半晌,父亲忽然眼睛一亮。一边调高半导体的音量,一边大声招呼妈妈:“快来,快来!今天有广播剧《人生》呢!”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妈妈做的饭菜失去了往日的诱惑,每天午饭时,我只是机械地夹菜和扒饭,灵魂却似乎随着飘动的电波飞到剧情里。有时饭毕,剧情却未了,我们就搬了板凳,捧着半导体,来到院子里,斜靠着向阳的墙壁坐着,一边听着剧情,暖阳广播剧,那些神仙般消遣的日子!
当我进入县广播电台时,已经是一个广播剧通了,我极力推进我们台的广播剧创作。记得1988年我导播第一个广播剧《悠悠中国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日本护士伊膝伊子与如皋籍新四军军官宗序定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大家怎么也进入不了角色,一嘴的播音腔。后来我尝试着为他们说戏,讲述故事发生的背景,分析人物性格,大家渐渐有了感觉。四十开外的老播音员张竟成扮演伊膝的丈夫,他的嗓音宏亮,平时播新闻习惯了高亢有力,在表现两人情意绵绵道白的时候,就像在朗诵革命诗歌,激情澎湃,令人忍俊不禁,笑场,录不下去了。后来我把其他人支到录音室外面。与他聊天,让他放松,让他体会与爱人谈恋爱的感觉。终于。他降低声调,柔情蜜意的对白录制完成!剧中,还有一段为伊膝回日本探亲,候机大厅有一段日语播音,可那个年代找一个懂日语的何其难。去学校找,都只会英语,去外贸公司打听,没有日语翻译。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偶然机会打听到县工艺结网厂与日本有业务往来。有个叫刘小蓉的小姑娘曾经进修过日语,于是,我们连夜把她请到播音室用流利的日语录制完成。
还有一年,我创作了一部广播剧《小兵还船》,讲述陈毅在苏中地区抗日的小故事。为了表现真实的陈毅军长,我决定陈毅这个角色必须用四川方言,而整个县城到哪儿找呢?机缘巧合,刚刚从湖北某学院调回县文联做秘书的刘老师,我曾在一起小聚的时候听他用四川话说过一段笑话。他欣然接受邀请,地道的四川话,为陈毅人物的塑造立了功!接着各种音效忙坏了我们,家里的面盆,水桶,碗筷锅铲都派上了用场。都说剧如人生,其实,在我们的广播剧里,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普通,有的甚至是我们在社会上找的临时演员,他们无私奉献,普普通通,却在剧目里塑造了那么多响当当的角色,从这一点上亦可以说人生如剧啊!
那些年,我是那么痴迷广播剧,把台里的播音员,社会上的朗诵爱好者都聚集到一起,为广播剧疯狂。先后录制了二十多部广播剧在省、市电台获奖播出。小小县广播电台因广播剧而蜚声业界,还曾应邀到兄弟台介绍经验呢!
三十多年如流水般过去,我亦步入中年,生活也算小康,却日觉平淡无味,间或有些惶然,若有所失。偶尔打开老式收录机,放一盘曾经录制的广播剧磁带,让我回味无穷,开始怀念当年一家人在暖烘烘的冬日下听广播剧的光景。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