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篮下这一投,等了40年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老支书头戴草帽,腰挎军绿水壶,脚蹬一辆“吱嘎吱嘎”的自行车来到远离村庄的一块地头。他双手卷成喇叭状对着百米开外的几个青壮汉子喊道,“喂,爱国、连明……你们几个明天早上和我去乡里参加拔河比赛。” “啥?拔什么河,我们还要在田里拔草呢!”田长又逆风,接话的不留情面地喊回来。
第二天早上,到了开赛时间,老支书作为“光杆司令”,孤零零地站在乡政府大院的篮球场上,宣布退赛。乡长说,为鼓励基层搞体育运动,明年哪个村率先建好篮球场,乡里的篮球比赛就放在哪个村举办。等大伙散去,老支书就找来皮尺,丈量起乡政府大院里的篮球场,并写在了纸上:长28米,宽15米……
在村庄东侧,有一处荆棘丛生的低洼地,面积与篮球场大致相当,是个建球场的好地方。忙完了秋收,老支书独自将荒草杈枝清理干净,再到麦田的沟槽里取土,挑来填平低洼的地势。他又托人从砖瓦厂里挑来几十箩筐的碎砖碎瓦,和取来的土掺杂在一起,敲碎铺匀,再撒上白石灰,浇水。
开始打夯了,老支书站在中间,扶住夯头,另外四人各抓一条麻绳,站在四个角落,有节奏地同时放松或提升麻绳,使石夯上下运动,老支书一边配合着四个人的动作,一边掌控夯头运动的方向与姿态。
春天到来,这块篮球场地已初具雏形了。万事俱备,就等竖起木制篮球架,这全乡第一座村建篮球场就可以开张了!
这块洼地在被清理出来前,就曾被村里很多人惦记,因为这是块做宅基地的好地方。但苦于改造的成本太高,才没有人敢抢先吃“螃蟹”。现在,见这洼地被打理得焕然一新,就有人上门了。
“支书啊,你看能不能把这块场地给我做一个宅基地?我家老大老二退伍回来有好几年了,眼看都快三十岁的人了,还一直和我们挤在豆腐舍里,现在兄弟俩都说上了亲,女方要求不高,兄弟俩可以合住三间瓦房。”低头说话的是村里老实内向,且夫妇俩都有点口吃的张扣子。老支书对他家的情况了如指掌,“你们先回去,我考虑一下”,老支书语气柔和而温暖。
思前想后一个晚上,老支书下决心用自行车将张扣子驮到乡里,帮他办建房证,篮球场先暂停,忙活了半年的第一座村建篮球场就这样“夭折”了。
进入90年代,老支书又选好了新的地址。恰逢万亩良田改造,村庄小规模拆迁,使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2010年前后,他萌生了在退休前将球场建好的念头,不巧的是,乡下搞风能发电,风电厂的大风车即将运来新址……在民生工程面前,老支书一次次忍痛割爱。
退休赋闲的老支书唯一没能了却的心愿,就是建一个村篮球场,每每说到这些,他就有点闷闷不乐。现在,张扣子的两个儿子都是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两个中年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告诉老支书:“大大,别担心,我们来找地方,我们兄弟出资,帮乡亲们建个正规的篮球场!”
半个月后,老支书怀抱篮球,走进这新建的篮球场。他抬头环视球场围网上方的LED灯,丈量着球场的角角落落,蹲下身来,抚摸着塑胶地面,最后,他在北边篮架下站定,深呼吸,高举双手,做着标准的投篮姿势,动作是那么舒展流畅,老帅了。
在村篮球场上的这一投,老支书足足等了四十年……
[扬州]熊有明
编辑 : 华明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