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信仰照亮新征程” ⑭ |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值得你来的地方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在古都南京,有一处地方不能不去,那儿,闪耀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光芒 ——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据不完全统计,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英烈数以万计  ,其中只有1519位烈士留下姓名。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9年建成,碑高42.3米——纪念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碑额似红旗如火炬,碑身镌刻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镏金大字。碑座前这尊青铜圆雕,高5.5米、重约5吨多。叮铛作响的钢铐铁链,锁不住他的大义凛然,象征着共产党人、爱国志士“宁死不屈”的精神。

1927 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数以万计的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

这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群雕,这里也是当年的刑场,是杀害烈士最多的地方。群雕层次分明地刻画出九位英烈的高大形象,他们身份各异,有工人有农民有学者有报童有女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生逢国难当头,他们甘洒热血,将青春熔铸到了扶危救国的历史使命中,将断头台变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宣讲台。

这位是邓中夏,家庭优越、天资聪颖,他的父亲期望他成为达官贵人,托人在北洋政府给他找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但他却说“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这位是恽代英。在狱中,他说过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这位是冷少农,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军政部部长办公室秘书,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在1931年1月8日给6岁的儿子冷德昌写下了第一封信、也是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成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苍儿!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

穿过幽暗的历史长廊,穿越时光的洪流,雨花英烈成为永恒不灭的精神明灯。他们的一生,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叠合;他们的人生故事,映射出中国现代史的脉络。

他们大多家境良好,本可以过着令人羡慕的舒适生活,却因为国为民的崇高信仰而选择了一条流血牺牲的革命道路;被捕后面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们义无反顾、慷慨赴死;他们都很年轻,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倒下的那一刻,正是光明即将冲破黑暗的那一刻,革命胜利的曙光正在到来!

所幸的是,百年后的今天,他们所期盼的铲除社会不公、所希望的国富民强、“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成为了现实。这盛世,如您所愿!

出品人  刘斌 王文坚

总策划  葛俊杰

监制  冯秋红

策划    周洁  孔小平

编导|剧本   冯秋红 沈昭 丁婧

统筹  杨恒国 高天翔 许紫筠

拍摄   陈晓敏 欧阳源迪 陈金刚

片头海报 赵岑

剪辑  唐烨

出镜 成诺

出品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扬子晚报

特别鸣谢 南京大学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