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奇人奇事|| 草编艺人高英纪略(上篇)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奇人奇事||草编艺人高英纪略(上篇)

夏学海

草编艺人高英,1974年出生,适逢半百之年,获得非遗传承人资质,甚是喜欢。她是盐城市响水县大有镇淮北村人,个子不高,不但双手编织技艺娴熟,几片棕树叶子,几根田野里司空见惯的草茎,在她手中三翻两转,缠缠绕绕,剪剪贴贴,一个栩栩如生的红头大公鸡便神话般出现。她语言表达极佳,我和她聊天,所问必答,却到好处,从她言语中,处处彰显出沿海人的爽快性格。

小时候,在草窝里长大

淮北村是濒临黄海的一个自然村,土地大多是盐碱地,荒滩一望无际,芦苇、菖蒲和各种不知名的野草、野藤、野蒿子到处都是,有的长得一人多高,有的匍匐在地面上向前伸展……高英说,小时候,她就是在这样的草窝里长大的。

七八岁时,她在草地里放羊、放牛、挑猪菜,上学后,每天回家还是这样,要与野草野菜打交道。孩子好玩,那时,她们经常用野藤子编帽子戴在头上遮太阳,用茅草编成麻花纹圈圈套在手上当手镯,她说,“那时戴着还真感觉到臭美呢”!

她说,她家西边有一个叫大冲的河塘,河边长了许多柳树,塘里长着茂密的芦苇。每逢端午,妈妈就会背着草篮子到塘边摘芦苇叶子包粽子,后来,我也跟着母亲学会了包粽子。到了秋天,母亲又把芦苇割回来晒干,一捆一捆的码起来,田里活做完了,父亲用一种叫“撕子”的工具,撕开一根一根芦苇,再用石滚子碾压,直至绵软成苇篾子。妈妈就用这些苇篾子编织囤粮食的笈子、割草用的篮子、防晒的斗篷、睡觉铺床用的芦席,等等。村里不少邻居来跟她学,我也是一名小学徒,一边看一边学。妈妈教我,篮子有4个角,簸箕有两个角,编织时必须折叠起来,关键是折的角度,要记住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要想编出来的物品精致美观,必须用心,不能编歪编斜。童年时,母亲讲的编织要领,至今记忆犹新。有时候妈妈也会带着她去田里,用狗尾巴草,编小狗、小鸡、小鸭、螳螂等小动物,妈妈编出来的小动物很好看,活灵活现。

高英一边编织,一边和我聊天。

我问高英,草编手艺在你们家传了多少代了?

她说,我问过妈妈,她说她的草编手艺是向外婆学的,外婆是当地十里八乡人都知道的草编能手。在生产队那阵子,每年集体晒场上要用七八十条囤粮的笈子和二、三百张苇席子,都是外婆带人编织完成。外婆名叫李洪英,现在住滨海县界牌镇,已经101岁了,仍健在,她的手艺又是从她的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究竟有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了。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草编昆虫和这些小动物的呢?我问。

高英说,她哥弟五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根本没有钱买过玩具,最好玩的就是妈妈编的蝈蝈、螳螂、小青蛙,草螳螂举起的螳臂还真是有点吓人呢。第一次编织小动物,大约是在7岁的时候,妈妈在田里带回来一把茅草,她说教我编大蚂蚱,连编带剪,很快一只大蚂蚱编出来了,妈妈夸奖说,四姑娘心灵,一上手编就有模有样的。妈妈的鼓励,使我慢慢地爱上了草编,无论是上学和后来在家干农活,有闲的时间,总会找几个草,编蝈蝈、编青蛙、编知了,就这样编着玩。不过,那时只是感觉草编不花钱,编着好玩而已,把草编作为手艺做,还得从二十年前说起。

出门打工,向非遗努力

因为家里经济困难,高英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农活、养蚕,后来成家结婚生子,丈夫也是农村人,她们就想着外出打工挣钱。她们到了南京,先是学习做裁缝,后来又在汽车配件厂做零配件,但是高英总觉得这些活做得别别扭扭的,不顺手也不顺心。

2005年的一天,她看到一家中介公司招女工包粽子、打粘糕,500元一天,这个价位不低,于是就报名参加。原来这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新楼开盘,售楼处举行的人气活动,邀约了二十多名女工在现场包粽子、打粘糕,其寓意不言而喻,吸引眼球,增加人气。

在现场,高英包粽子既快又好看,大小均衡,还有几种不同的样式,添叶子的三角粽子,一把攥方形粽子,深得中介好评。后来,她们这个团队不但在南京许多楼盘做,还到镇江、无锡、常州去做了几次,不仅包粽子,也做过月饼,搓过汤圆,包过饺子,这种邀约虽然日收入高,但不是经常有活做,平摊下来还是低收入。

高英说,一次,我们一行去常州中梁金科启宸做活,看到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手工产品,也有手艺人现场做扇子,做雨伞,做冰糖葫芦和棉花糖,原来这些都属于非遗。2008年,镇江一家新楼盘开业,一位穿着白衬衫,打着红领带的经理看高英手法麻利,粽子包的美观漂亮,问她:“粽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是传承人吗?”高英说:“我不懂呀。”又问她:“你还会什么手艺呀?”我还会用粽叶子编小动物,说着她就把一张箬叶撕成几条,很快编出了一个蜻蜓、一只蚂蚱,许多看房的客人围过来欣赏。这位经理看得目瞪口呆,连声说:“真是巧手,化箬叶为神奇。下次新楼开盘,你就来编草编,这更能吸引人气。”

这位经理还说:“你的草编手艺,能申请国家非遗。”高英说,他似乎很懂非遗,反反复复地和我说了好几遍。

高英回来和丈夫商量,她以后就不做别的活了,把以前当着玩的草编活做起来,这个手艺练好了,还能去申请非遗,自己有信心当个非遗传承人。

丈夫憨厚的笑笑说:“我支持你。”


作者简介:

夏学海,笔名:百友、俗人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某上市公司企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建邺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工师、经济师。

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草根书记》《老兵仁心》《为了金兰……》《龙腾四海》《创业不畏难,豪气贯长虹》;散文集《酒文化探微》《种植心田》《灌河的春天》;诗集《无名山草》《乡村的风》《负轭之思》等,并有五十多篇作品被编入相关文集。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