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指出:中国散文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承载着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守护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高地的使命,因此,研究散文、创作散文是一项永远鲜活的事业。他认为,散文可以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的写作形态和范式,即学术散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阎晶明的《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典型案例,借鉴散文的创作方式,能够更好地举重若轻又不失学理地进行人文及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讲话中说:散文覆盖面广,散文在新时代怎样有新拓展,怎样有新提高?他认为可以依托新媒体来传播。书法也是散文传播的一个载体,历史上的《兰亭序》就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章剑华相信,优秀的散文作品与书法结合,一定能够流传后世。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说:散文是具有时代精神、充满魅力的一种文体。但在散文写作群体日益庞大、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却远远落后于形式。文学欠时代一个回应,时代需要文学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和选择。我们今天谈“面面观”,实际上不是在谈文学本身,而是谈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谈文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的关系,谈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她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产出优秀成果,影响整个文学界、哲学社会科学界以及整个思想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说:散文是灵魂的长相,是人的修为、趣味和对生活的基本认知。他指出,江苏知识分子的散文创作充满人文气息,江苏近几年的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理性特征加上极为深厚的学术背景使得这些散文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貌,极大丰富了江苏乃至全国的散文写作。
作为承办方之一的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梅景辉在发言中指: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有它特有的一种内倾性、治愈性和广泛性特点,能够传递一个民族立体的精神风貌。散文作品最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好的散文作品能够反映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够映射我们的社会规范,还能够映射作者和我们读者的内在心灵和个性,这就是散文具有广泛的共识性的原因所在。
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姜琍敏主持学术论坛。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以《岁月如若长河,文学使人上岸》为题作主旨报告。
红孩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生命,但因为有了文学,我们便比别人多了一次生命。文学和人生相似,充满着许多确定与不确定,文学的意义就在于透过确定表达无限的不确定。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的境遇,只要打开自己的心扉,以文字的书写和哲学的思索,就能找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的钥匙,活出想要的人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人文学部主任、教授冯保善教授主持交流发言环节。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谢建明,南京审计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希明教授,省散文学会会长姜琍敏等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人生体悟、文学实践、学术研究等角度,围绕散文创作,散文与哲学、美学、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发展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并和现场大学生进行对话,研判散文面面观,分享创作心得。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AI写作,叶梅认为,散文最大的特征是真诚,这是Ai写作所没有的,科技不能取代人性的真诚。叶梅还认为,应用写作可以被AI写作有某种替代,但是文学不能被替代,作家的独到发现及创造不能被替代。叶梅说,高科技似乎是一个魔方,有的东西被放大了,有的则被缩小了,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却疏远了人心之间的距离,文学则应搭起心灵的桥梁,给时代以回应,给人心以慰藉。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程彩霞,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董彩峰,西安思源学院董事长周延波,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王益民,江苏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周国忠、徐晓华、《雨花》杂志社主编育邦、《莫愁》杂志社主编韩丽晴、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鱼雪萍,文学院党工委书记刘莹,文学院副院长赵敬鹏、陈进武,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许静、《扬子晚报》文体专副刊部主任冯秋红、《太湖》杂志社主编苏迅,《青海湖》半月刊主编兰晋梅、《骆马湖》杂志主编仲素梅、著名作家傅晓红、梁晴、姚苏平、魏琪、杨光华等来自文学艺术界、高校、出版机构、文学和学术刊物、媒体等方面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们参加论坛。与会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散文创作与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与创新,现场交流精彩纷呈,各路学术思想、观点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在思考当下散文学术议题的同时,也为促进我省散文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交叉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雅倩 蒯星君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