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大家介绍了“听书”“视频讲书”等新兴阅读形式,让大家了解到手机不仅对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也成为如今我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尽管电子阅读和视频讲书等形式广受欢迎,并在拓宽传统图书阅读的受众方面有所贡献,但张鹏禹认为,纸质书在深度阅读和经典名著阅读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指出,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生理上、认知上和知识机制上。例如:电子屏幕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尤其是在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深度阅读时,电子屏幕不适合长时间使用;电子书的平面化介质没有纸质书的实体感,会干扰读者的翻阅,偏偏这种“翻来找去”的“巡航”,正是我们深度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等等。因此,张鹏禹认为纸质书绝不会在数字化浪潮中消亡,必将与电子书、视频阅读等形式共同发展。
谈及如何选择阅读对象,张鹏禹表示,“最高效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虽然经典作品往往因为思想原创、内容丰富,导致深奥难读,但只要自己身体力行,哪怕最终只掌握了20%的内容,也比单纯看一看故事梗概,或是让AI总结一下内容提要来得好。
张鹏禹还为大家介绍了卡尔维诺对经典著作的14个定义,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西方正典》《现代小说佳作100部》等指南类书籍,鼓励大家亲近经典,掌握分辨经典作品的方法,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方式。
如何读懂经典,是本次讲座的重头戏。张鹏禹以小说为例,分享了经典著作的读法。他首先援引《如何阅读西方经典》中的一些方法,如避免二手转述,制作人物角色清单,简要记录每章主要内容等,随后结合自身研究从“环境”“人物”“物品”“视点”4个角度,剖析张爱玲的《封锁》、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故乡》等诸多中外名著的创作意图和文本深层含义,有效提升了大家的阅读分析能力。
最后,张鹏禹分享了自己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近年来类似于胡安焉这样的素人作者不断涌现的现象。他说:“希望大家首先破除对经典的畏惧心理,勇于掌握文学名著的读法,有一天也能够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生活!
活动现场,张鹏禹还与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通过他全面、详细的讲述,大家不但理解了纸质书籍和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更是在分辨经典作品和开展经典阅读方面收获了许多心得。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40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掀起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未来,“栖阅大家讲堂”活动还将献上更多精彩,欢迎广大市民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
通讯员 乔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