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如何与泉水共生?”是济南在地铁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确保泉城“灵魂”不失,这是在济南修建地铁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
“这套设备由降水井、沉淀水箱、水处理装置和回灌井组成,目前7号线的水屯北路站和清河北路站正在使用,洪家楼站也正在安装。”在济南轨道7号线数智指挥中心,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设投资公司7号线项目管理部经理杜乐乐介绍,抽灌一体化智能回灌设备是济南为保护地下水而首创的关键技术。
杜乐乐称,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搭建止水帷幕,然后把基坑内的水抽出来,降低水位后,再将水回灌到基坑外的地下含水层,防止由于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泉脉水流不足的后果。
为了将地铁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抽出来的水还要经过沉淀水箱的沉淀和过滤,再进行回灌。同时,降水回灌要确保“三同”:同质,就是施工后水质保持不变;同量,就是抽出多少水,就要回灌多少水;同层,就是从哪个含水层抽出来的水,就回灌到哪层。目前,在济南地铁建设中,提升地下水回灌率达80%以上,均可以实现“水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
而在横穿泉水径流核心区域地铁线路的建设中,济南还创新性采用了地铁车站导流技术,通过对汇水系统、地下水补偿径流系统及排水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车站上下游地下水的连通,车站周边的地下水流场基本恢复至建设前状态。
据悉,早在规划设计阶段,济南就提出了“绕避升抬”的泉水保护设计理念,将地铁线路绕开泉水敏感区、避开地下含水层、升抬地下线路埋深,消除轨道交通建设对泉水的影响。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永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将围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加大泉水运移规律、轨道交通全过程保泉、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泉等课题的攻关力度,不断研发保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为泉脉保护工作提供全过程服务。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