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我为强富美高填密码·因文旅融合而富|三代“渔家人”走出致富“三部曲”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过去,我们沿湖村渔民吃喝拉撒都在一条船上。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告别了世代相传的渔船,住进了新房,屋前屋后种蔬菜、栽花草,过上了舒服日子。”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村民潘同海说,“我们见证了沿湖村从‘穷渔花子村’到‘全国最美渔村’的奇迹,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从“湖里漂”到“岸上住”再到“网上富”,沿湖村的逆袭之路,离不开乡亲们的领头人——今年51岁的刘德宝,现任邗江区方巷镇二级主任科员、沿湖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

渔民新居

渔民感慨:在水上漂了大半辈子,如今居然住上了别墅

沿湖村是扬州唯一的纯渔民村落,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没有一块农田,大家以前就在邵伯湖里搞围网养殖,可只要淮河上游泄洪,湖里养的鱼虾螃蟹,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

由于过度捕捞、过密养殖,邵伯湖生态不堪重负,鱼儿越捕越少。打鱼碰运气,养鱼靠天收。当地民谣唱道:“好男不娶渔家女,好女不嫁渔家汉”。上午湖里捕鱼,下午打牌消遣,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许多渔民觉得日子没盼头。

刘德宝担任沿湖村支部书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拔穷根,靠自力更生。”渔民上岸,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大力推进的工程,可沿湖村仅有70多亩地,千名渔民上岸,何处落脚?刘德宝说:“愚公移山造庄台。”在刘德宝带领下,渔民们一起挑土填塘,把600亩荒滩水塘填成了平地。2007年起,一排排小洋楼在沿湖村矗立起来。

昔日的荒滩上,如今建起了一大片民居,乳白色墙面砖、清一色琉璃瓦、亮堂堂大客厅,家家厨卫设施齐全。“靠水吃水”,管得了温饱,带不来小康。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邵伯湖要退渔还湖,退出围网养殖。沿湖村瞄准了村里的生态和渔文化资源,邀请北京专家为全村做了一份乡村旅游规划。渔家乐餐馆、民宿客栈,开一家火一家,沿湖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说,在水上漂了大半辈子,如今居然住上了别墅,过去想都不敢想。

渔乡民俗展示

从“卖鱼虾”变成“卖体验”,“渔文化”让大伙赚得盆满钵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刘德宝带领乡亲们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留住渔民文化记忆,我们多年前就着手将沿湖渔民习俗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文化博览馆就是围绕沿湖渔民习俗‘量身’打造的,留住了渔民的传统文化,让大伙有了特殊的归属感。”刘德宝告诉记者,村里依托渔业资源,鼓励渔民发展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让村民从“卖鱼虾”转变到“卖体验”。如今的沿湖村,旅游产业、捕捞业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渔民人均年收入不断飙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16年,刘德宝敏锐察觉到,高密度的水产养殖不可持续,单纯依赖“靠湖吃湖”只会“坐吃山空”。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刘德宝又把目光瞄向了“旅游兴村”,挖掘特色的传统文化——渔文化。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渔隐”为主题,推出“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的特色乡村游,带领党员群众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渔家民宿、做起了非遗文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2023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三产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305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1万元。

据介绍,随着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愈加强化,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快速推进,邵伯湖作为重要的清水北上输送廊道,水质状况备受关注。刘德宝带领村民率先开展“三退三还”工作,为后来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主动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担负起邵伯湖60多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邵伯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冬季,都会有大批大雁、白天鹅前来越冬。

领头人刘德宝(右)

渔民从“湖里漂”到“岸上住”到“网上富”

“直播间里的宝宝们,我是邵伯湖畔沿湖村的‘渔三代’黄成娟,今天向你们推介我们村里的‘沿湖三宝’——芡实、虾米、虾粉,它们都是邵伯湖里的宝贝……”每天夜幕降临,沿湖村一座名为“雅遇别院”的民宿小楼便热闹起来,渔家姑娘们爽朗的笑声从小渔村飘出,霸屏直播平台,让“全国最美渔村”声名远播。

黄成娟是沿湖村第一个做直播带货的人。为什么叫“渔三代”?“听俺爷爷讲,俺们祖上是山东的,从明朝开始,一路打鱼来到了邵伯湖,300多年了,口音没咋变。”面对网友提问,黄成娟滔滔不绝讲了起来:“吃住在渔船上,在湖里漂泊打鱼的祖辈,那是‘渔一代’;在湖里围网养殖、陆陆续续上岸定居的父辈,那是‘渔二代’;如今,放下打鱼网、发展渔文化旅游产业的我们,是‘渔三代’。”

丢下渔网用上互联网,“渔三代”直播带货忙。“我们网上每卖一盒豆腐圆,都会拿出一块钱投进捐赠箱,用于公益事业。”黄成娟说,渔家姑娘,个个懂得感恩。

秀美渔村

渔民上岸后,村里打造“渔家学堂”、“渔家书屋”,请来老师教做菜、教上网、教创业,指导组建了俏渔娘文旅公司,还组建了“渔三代抖音直播队”。担任副主播的宋雅丽,家里开了“常来渔家”饭店,每来一桌客人,便拿出10元钱投入捐赠箱。刘德宝经常进入“渔三代”抖音直播间,为他们点赞、和他们互动。

“各位老铁下扬州,逛过瘦西湖,就来邵伯湖,体验我们沿湖村的渔家文化。我们沿湖村有15家渔家乐、6家民宿客栈,有得吃,有得玩,还有‘宝哥’书记给你们当导游。刘书记是我们沿湖村的‘第四宝’!”在直播间,黄成娟流利地说道。

渔家的姑娘,能说会道、敢闯敢干,这最让刘德宝自豪。他经常这样向游客介绍:过去,渔民怕见生人,都不敢抬头,穷怕了。现在,沿湖村小伙子娶到了外国的洋媳妇,渔家姑娘拥有全国各地“粉丝”。在刘德宝的带领下,沿湖村成为邵伯湖畔渔文化传播的靓丽名片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成功案例,相继捧回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最美乡村等金字招牌,刘德宝本人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邵伯湖畔沿湖村,过去是渔家穷、渔家愁,现在是渔家笑、渔家傲。通讯员 韩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王菲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