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遗址当年是古丹阳湖(复原图)畔一处聚落。
生活在湖畔,薛城的先民们过着“靠水吃水、饭稻羹鱼”的生活。从薛城遗址出土的动植物微体显示,薛城遗址长期处于滨水环境,植物微体包括水稻、芡实、菱角、睡莲、蓼等水生植物,动物遗存中以鱼类数量种类最多,还有鳖、鼋、蚌、螺、河蚬、猪、犬、獐、鹿等。考古还发现了一种网坠,这是使渔网迅速下沉的渔具,极具生活智慧,说明当时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渔网捕鱼。
历经五个文化时期,薛城先民两千多年没“挪窝”
薛城遗址的另一大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距今6300年至距今4000年,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距今6300-5800年、5800-5500年、5500-5300年、5300-5000年、5000-4000年,对应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年代。
薛城遗址鸟瞰图。
据介绍,薛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标本近1000件,以平底釜、筒形罐、三系钵、彩绘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最为典型,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周边的宁镇地区、太湖流域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已被有关学者命名为“薛城文化类型”。
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认为,这体现了聚落的环境稳定,人口产业文化持续发展,文化序列完整,为观察研究揭示宁镇地区文明的起源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2300年的跨度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秦始皇出生前到今天,人们一直稳定地在一个地方生活栖居。”贺云翱说。
考古发现也揭示,在这2000多年中,薛城先民们的生活和社会形态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例如从不同墓葬中陪葬品数量的多少可以看出,人们从原始社会进入了有贫富差距的阶级社会;饮食结构上,稻作种植、家猪驯养的比重也在稳步增加,尤其在遗址的第三期出现了明显地跃升,进入第五期,家猪成为主要的肉食来源,水稻成为主要的植食来源。
用猪祭祀、崇拜扬子鳄,薛城先民精神世界很丰富
特别是在遗址的第四期、第五期地层,考古人员发现了台型祭祀遗存,其上有5处祭祀坑,分别为4具猪骨坑和1处蚬螺壳坑,有的猪在下葬时还有意将头砍断埋葬。这也是宁镇地区首次发现这样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台型祭祀遗存。“将宝贵肉食用于祭祀活动,说明人们已经在满足基本生存的需求,有了原始的信仰,需要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是薛城先民文化发展的典型体现。”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说。
出土的猪祭祀坑。
薛城遗址还发现一处蚬壳堆塑遗迹,形似一只趴伏的鼍龙(即扬子鳄),这是首次发现。目前学界认为,蛇、鳄是中国龙形象的两个主要源头。薛城出土的“鼍龙”被专家们称为“江南第一龙”。
据介绍,此处“鼍龙”蚌塑位于墓地西北边缘,其作为墓地西北角的标志性人工建筑,可能具有镇守整个墓地的涵义,对探讨史前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以及龙形象的起源重要的新材料。
出土的鼍龙蚬壳堆塑遗迹。
目前,薛城遗址已经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并于2023年12月,薛城遗址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公园内新设了临时展厅,共建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教学实习基地。下一步,相关部门计划将薛城遗址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