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兴奋地发来术后反馈
“吴主任,昨天我们已经开始织毛线啦!”无独有偶,收到患者吴女士女儿的微信时,手机这头的吴鹤鸣主任也甚是欣慰。69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吴女士确诊6年。随着病情的进展,吴女士的症状一点点恶化。“妈妈生病后就没有动手了,直到昨天家里人给她把针线弄出来编织,她摸着熟悉的针线心情很好,也能动动手。今天见到她状态又进步了,家里住址提醒一下第一个字,也能跟着答上来了。”说起母亲接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后细微的改变,吴女士的女儿难掩高兴。
对话专家:优化淋巴循环,促进异常蛋白清除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技术?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主刀医生吴鹤鸣主任。
吴鹤鸣主任介绍,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基于“改善脑部淋巴循环”这一创新理念,通过在高精度手术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将颈深淋巴管系统与静脉进行精准吻合,同时对颈部神经和肌肉进行松解,旨在构建一条优化的脑部淋巴引流途径。通过改善淋巴循环,促进相关异常蛋白质的清除,可以减缓疾病的病理进程,进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现有研究证实,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有关,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解释,因此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通过构建优化的脑部淋巴引流途径,有望增强对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清除能力。
据悉,2018年,杭州求是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谢庆平教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带领团队实施了国际首创的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该技术也被评为2022中国显微外科七大进展之一。该技术融合多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康复治疗,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23年9月,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也发表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他们证明:改善脑膜淋巴系统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起关键作用。大脑的引流系统(即脑膜淋巴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但未被充分认识的作用,而修复有缺陷的引流系统可能是释放某些阿尔茨海默病潜力的关键疗法。
吴鹤鸣主任告诉记者,过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大都采用口服药物的方法,效果欠佳。近两年也出现了新兴的创新药仑卡奈单抗,其原理是通过将毒性β-淀粉样蛋白(Aβ)捕捉包裹,送给免疫细胞进行吞噬后在细胞内溶酶体作用下进行分解。但其弊端在于仅限于病程早期的病人,且靶向药价格不菲的困境让很多患者望尘莫及。而如今,着眼负责清除大脑中垃圾的淋巴系统,无疑为促进大脑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手术时间:4小时手术,高难度吻合,成了!
吴鹤鸣主任告诉记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背景,南京市第一医院阿尔茨海默症一站式诊疗团队自今年3月前就将实施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提上了日程。经过科室的缜密筹备,终于在9月26日顺利完成了首台手术。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经为近10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实施了该手术。患者均确诊5年以上,年龄横跨50岁的中年人到81岁的老年人。
吴鹤鸣主任告诉记者,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手术时长大约在4小时左右,仅在患者颈部左右两侧切开各1个-2个不超过十公分的切口。“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平时我们也有做颈动脉斑块剥脱手术的经验,对于颈部周边解剖结构也比较了解。”吴鹤鸣主任坦言,这样的手术方法对操作者有着极高的要求。将颈部淋巴结或淋巴管吻合到静脉时,可能面对的淋巴管仅仅0.2毫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尝试这样的术式。专家指出,患者首先需要通过PET/MRI确诊为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异常沉积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同时须要具备耐受手术时长和麻醉的身体条件。“血管性痴呆、缺氧或中毒导致的痴呆都不适合这项手术,所以早期鉴别诊断也很重要。”吴鹤鸣主任强调。
“目前来说,其中90%以上患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几百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以实际案例验证了通过改善脑部淋巴循环来干预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