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2025南京两会 | 邵正平代表:探索城市更新的“郊区方案”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城市更新已在南京全市范围内展开。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党工委书记邵正平认为,最难的还在郊区,尤其突出的是郊区的老城区,因为老城区更多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空间上去更新,在既有的空间上实现无限发展的需求,所以郊区的老城区更新是难中之难。

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党工委书记邵正平

以2023年3月纳入南京市第三批城市更新名单的“六合区文庙城市更新项目”为例,片区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东至文昌街、南至永宁路、西至护城河、北至长江路(含长江路北侧万寿宫、建行宿舍楼和原六合县文化馆),占地面积约12.55万平方米,是至今保存最好、以文庙为依托的明清古城遗存片区。因被列入南京市28片历史风貌区之一,失去了多次棚户区改造的机会,群众要求拆迁的愿望强烈。片区居民主要反映三方面问题:一是建筑安全问题,因房龄较长、缺乏管养,出现屋顶坍塌、墙体破损、室内木构件腐蚀等安全隐患;二是配套设施问题,主要集中在户型功能缺失,以及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三是片区环境问题,与周边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市六合区区委、区政府据此展开调查并开展相关工作,但更新工作始终困难重重。邵正平认为,基于片区现状城市更新是唯一的破题方式,只有通过空间的更新,从而实现空间的赋能,以更新作为触媒,给片区赋能、赋值、赋魅力、赋活力。

基于文庙片区更新现状,邵正平代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工作机制转变,统筹城市更新。南京的城市更新应当突破单一思维,把握全市整体,构建南京城市更新的全市统筹谋划机制、全市统筹实施机制。二是政策创新,适应发展。当前规划建设中增量思维的惯性较强。技术标准、产权登记、士地管理等政策均面向增量开发而制定,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存量优化的配套政策体系。三是多元资金筹措,减轻财政负担。资金来源上,国家鼓励城市更新资金多元化,鼓励市场与居民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南京应当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探索可持续的资金流,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市场、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的责任与边界,推动资金来源多样化。四是技术标准松绑,突破空间困境。面对空间短缺难题,全市统筹建立更新项目库,以摸清现有存量空间“家底”为前提,通过地上、地下闲置空间挖潜,零散空间整合,放松相关技术标准为城市发展腾挪出宝贵空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