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中华门
◎宋廷军
南京中华门在明代叫聚宝门,是明代京师南京“里十三”城门中地理意义上的正南门,其历史可以上溯至东吴时期。
赤乌十年(247年)三月,孙权“作太初宫......都城之正门曰宣阳,又南五里至淮水有大航门”。东吴大航门南临淮水(今内秦淮河),位居城南要冲,金陵古都南大门自此肇始。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渡江,“避悯帝讳改建邺为建康,遂为都,号东晋......又南出至淮水上置朱雀门,即吴之大航门也......淮水上设浮航二十有四,朱雀航即朱雀门处,在今镇淮桥东,后移至桥处。”东晋、南朝仍吴之旧,不断加筑、改造南门,其军事、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杨吴大和四年(932年),徐知诰(即后来南唐烈祖李昪)“广金陵城周围二十里”,并将东吴大航门迁建淮水之南岸,曰“南门”,南门在演变中迭代。同时,又在南门外开挖城濠,此城濠即后来的外秦淮河。绍兴初年,南宋在南门创建瓮城和券门。元朝沿袭旧制,无所损益。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前后,扩建了南唐、宋、元以来的南京城,并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筑南门,“明初鼎新,京城惟南门、水西、大西三门尚仍旧,而易新名”,南门因遥对聚宝山(今雨花台),于洪武二十六年改名为“聚宝门”。《洪武实录》卷一七九云:“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乙酉,诏中军都督府督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并以罪人输作。”此次大规模改筑,将明南京旧南门推向了光辉顶点。此后,明、清沿用,并作为守卫城南的重要军事堡垒,得到多次修缮。
不过,聚宝门的得名有许多典故,其中,明代著名文学家、博物学家、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谢肇淛的《五杂俎》卷三云:“金陵南门名曰聚宝,相传为洪武初沈万三所筑也。人言其家有聚宝盆,沈遂声言:以盆埋城门之下,以镇王气。故以名门云。”聚宝门内的“官厅照壁后有砖塔。上覆以小亭,相传为瘗聚宝盆处”。民国时期,当局听说沈万三的“聚宝盆”在中华门底下,便下令挖洞取宝,结果挖了能住一个连队的大洞,也没找到宝盆。今瓮城东墙根八角石下方,建为聚宝盆埋藏遗址。
相传,中华门曾有一个石质门槛,甘熙《白下琐言》等古籍云:其“高二尺许,长一二丈,色黝如铁,相传为活子午石”。据说,该门槛会伸缩,每天子时到午时,石头就会长一分;从午时到子时,石头又会神奇地缩回去一分,因此叫做“活子午石”。此传说曾流传极广,不过到了清朝,由于门槛屡屡更换,甘熙也只能慨叹“惜无证实其说者”。
聚宝门主要分为城台和城楼两大部分。
城台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礓磋组成。
主城台是明代南京“里十三”城门中唯一一座两层结构的城台,其中:第一层为城墙,由中央主城门道和朝北一面的6个藏兵洞组成。主城门为单孔拱券式门洞,城门深52.6米、宽6.5米、高11.05米,用条石砌叠三层而成,弯曲如虹。藏兵洞以主门洞为中轴线,对称分布于东西两侧,每侧各3个,大小、规模近似。第二层为城楼下部的基座,设有7个藏兵洞,与第一层藏兵洞遵循上下对应、左右对称的传统布局形式,南、北两侧各整体内收约3.5米,留出一条东西向通道。
“近似长方形的三重内翁城”在主城台北侧,规模、形制相似,南北总长约75.6米,东西宽约67米,高约8.5米,分前、中、后三段,呈“目”字形结构的三道防御空间,开创了内瓮城甚至多套相叠加纵深防御的城门新形制。每一道瓮城都分为瓮城墙、城台及城台上闸楼(已毁)三个部分。在第一道瓮城东北角,依墙体砌筑登城曲道一条,整体呈三折,台阶总宽约2.9米,中部为踏步,踏步两侧与礓䃰类似,有侧切的城砖一道,为踏步外沿,外沿外侧均有排水沟与墙体或女墙交接。瓮城门与主城门呈直线设置,南北贯通,轴线略偏向东北,与主城门形制相似,仅规模稍小,所有城门原均设有双扉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千斤闸虽已无存,然宽0.2米、深0.2米上下贯通的闸槽清晰可见。比较有趣的是,瓮城墙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小洞,宽0.56米,深1.8米,高0.8米,洞顶部为奇特的尖券,目前还不知其用途。
礓䃰为城砖砌筑,陡峻壮阔,直通主城门顶部,位于主城台及瓮城东、西两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礓䃰位于瓮城外侧,是地面通向瓮城顶部的登城通道,中间为台阶,两侧为城砖斜置排列的礓䃰:上段礓䃰位于二层主城台两侧,是瓮城登上城顶的通道,中部为台阶,两侧为城砖平砌的“斜道”。礓䃰宽11.5米、长86.1米,呈斜坡式设计,便于快速通行,既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也可供守城官兵策马直登城头,故又称为“马道”。东、西两侧礓䃰各筑有7个藏兵洞,洞与洞平行设置,洞底与墙体走向平行,这14个藏兵洞的形制、大小、规模近似,间距约4米,与主城台13个藏兵洞合计共27个,据估算,这些藏兵洞可囤兵三千,藏粮万担。它是我国古城门中少有的独特建筑。
城楼在主城台顶部,据推测为殿身七开间、五进深加周围廊的两层厅堂式、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偏于城台内侧,平行于南北女墙放置,距北侧女墙约8米,距南侧雉堞约11.6米,单体高逾28米,连同下部高耸的城台,蜿蜒的城墙,“积形成势”,总高度近50米,超越“百尺为形”的尺度,形成南京城南区域的最高点,它是城楼建筑类型中的典型代表,是一座大体量、高等级的明初官式建筑,也是明初军事防御思想与实际状况、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型示范。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武宗朱厚照南幸,于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观百艺,城楼当年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装饰可见一斑。有明一代,聚宝门城楼一直是南京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聚宝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8.5米,南北深128米,城墙外壁高21.45米(不含雉堞),规模仅次于里十三城门中的通济门,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巨型条石和城砖砌筑,条石主要用于下部城门墩主体,城砖主要用于上部墙体、台顶铺砖、女墙、雉堞及城门拱券、藏兵洞等部位。《南京都察院志》载:“聚宝门,城楼一座,城铺三十四座,旗台四座。城长九百五十三丈五尺,垛口一千二百零二个。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城下门券四层,宿守库房四间,左右官厅各三间;二层券内左边藏军房三间,右边玄帝庙三间;三层券内左右军器库房六间。门外左右盘诘官厅六间,无敌大将军铜铳十位。”还载:聚宝门“官厅一座,界牌八座,矼䃰二座,栅栏四扇,上下藏军洞二十八,券四层,门八扇,锁钥四副,门里官厅二座,直房六间,券内库房二间,外有盘诘房二间,里外鹿角六座。”建筑整体气势宏大、坚固无比,布局严整、构造独特,作为都城南门,聚宝门还起着表达一国之都的壮丽之“势”,坚不可摧的庄严之“威”。明代师儒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赞叹道:“南都城围九十里,高坚甲于海内。自通济门起至三山门止一段,尤为屹然。聚宝门左右皆巨石至顶,高数丈,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厚若此者也。”现存聚宝门虽经历代损毁与修缮,仍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聚宝门建成之后,此处便是春游胜地。明代,书法家、诗人黄姬水的诗句云:“聚宝城门平旦开,倾都士女眺香台。夕阳官路游人散,竞折花枝插鬓回。”“杏子雨晴天气寒,追寻桃李畏花残。朱雀航头南去路,酒旗悬处是长干。”著名词人易震吉诗句云:“山色青横聚宝门,春风花气软罗褌。长江泻下葡萄绿,付与登山醉客吞。”
聚宝门坐北朝南,南连长干桥,桥下以120米宽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北依镇淮桥,桥下以28米宽的内秦淮河为内堑,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本门冲繁”,明清至民国,聚宝门一直是南京最繁忙的城门。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此门,如第二十四回中云:“这聚宝门,当年说每日进来有百牛千猪万担粮,到这时候,何止一千个牛,一万个猪,粮食更无其数。”第二十八回写道:“三人一路走出了南门。那南门热热闹闹,真是车如游龙,马如流水!三人挤了半日,才挤了出了,望着报恩寺,走了进去。”
清末,聚宝门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烈交锋的舞台,见证了无数次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激战。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放弃攻打武汉三镇,乘船蔽江东下,攻打金陵,当月二十八(3月7日),勇将李开芳领兵进抵聚宝门外,炮轰聚宝门,这是聚宝门第一次遭受火炮攻击。守城清军开炮还击,一时间城墙内外硝烟弥漫。二月初十(3月19日),李开芳部由聚宝门右侧矮城“支云梯,…相牵而登”,是夜蜂拥入城。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曾国荃率湘军进攻金陵,聚宝门再次见证了烽火岁月的残酷与悲壮,在围困将近三年之后,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清军克复金陵,曾国荃一度驻扎在聚宝门城楼。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次年3月,时南京市教育局呈请南京特别市政府:“意寓迷信,自须改树名目,拟改为中华门,此即纪念中华民国立国之意”。国民政府第六十九次委员会议最终通过了此更名方案。1929年4月,市长刘纪文亲自函请6名国民政府要员书写城门匾额,蒋介石亲笔题写“中华门”三个大字,市工务局迅即镌刻在条石上,制成横额,镶嵌在相应的城门上。名称使用530余年的聚宝门,从此被“中华门”取代,屈指算来,“中华门”名称使用至今已近百年。“首都市政府因中华门内外人烟稠密,进出人数较别门尤多”,1933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缓解这里交通压力,“特将中华门两旁添置两耳门,以便行人往来,一名‘中华东门’,为进口,一名‘中华西门’,为出口,总门则供车马出入。鸠工兴筑半载,现已完成,此亦今岁清明之新点缀也。”
中华门不仅仅是一座城门,它还见证了南京城那段悲痛屈辱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伤痛和记忆,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1937年12月12日,日寇以数门山炮、多架飞机和10余辆坦克轮番猛烈攻击中华门,“誓復國仇”的中国守军以一个多团的兵力依托这古老高大的城墙,阻击了日军一个师团主力部队的猛烈进攻,写下了南京保卫战中悲壮的一页!此战中,城楼被日寇炮火炸毁,此后未再复建,“中华门”匾额也被炮火损毁,直到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才重新制作更换。
中华门“结构之复杂,形制之特殊,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湛”,堪称古代城池防御建筑的突出代表,素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1983年,以“中华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选“金陵新四十景”,沉寂经年的古城门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1988年,以“中华门城堡”的名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