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潮汐树”,并非真正的树木,而是一种由潮汐作用在沙泥质滩涂上不断冲刷、侵蚀形成的沟槽构成的特殊沉积地貌。其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质地松软易被侵蚀的滩涂和外在的潮汐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在涨潮过程中,潮水携带的泥沙在潮滩上逐渐淤积,为潮沟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落潮时,潮水以较快的速度冲刷潮滩表面,形成冲沟。随着潮水的不断冲刷和溯源侵蚀,冲沟逐渐加深并扩大,最终形成了潮沟的主干和树枝状分汊。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涨潮落潮过程中,潮沟的主干和树枝状分汊逐渐壮大,最终形成形态各异的“潮汐树”。
条子泥湿地作为潮间带滩涂,粉砂淤泥质海岸,周期性的被潮水淹没,是海岸带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条子泥湿地的“潮汐树”之所以如此独特,不仅因为其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更因为这片水域每日潮涨、潮落各两次,叫做“半日潮”。这种独特的潮汐现象,使得滩涂上的泥沙在短时间内经历多次冲刷与沉积,塑造出更加复杂多变的“潮汐树”景观。而这两棵像极了麋鹿形状的“潮汐树”,便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潮起潮落,逐渐形成的大自然的杰作。
晨曦初照,金光洒满滩涂,两棵“麋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昂首挺胸,向着阳光的方向舒展身姿。它们的“身躯”由一条条潮沟勾勒而成,沟壑纵横交错,宛如麋鹿的角枝般精致细腻。潮水退去时,沟壑中残留的水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镶嵌在麋鹿身上的宝石,熠熠生辉。
条子泥湿地不仅是“潮汐树”的摇篮,更是众多鸟儿的天堂。湿地内丰富的底栖生物为鸟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着大量鸟类前来栖息、觅食。这两棵“麋鹿”形状的“潮汐树”周围,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鸟儿翩翩起舞。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条子泥湿地滩涂上独特的“潮汐树”景观,见证着潮汐与时间的流逝,诉说着湿地与生命的和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