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君告诉记者,以内容生成为显著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数据分析和生成能力,能够协助教学、答疑解惑、辅助写作等,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可能滥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导致教学评价失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等。
目前,有部分学校已开始积极应对AI工具带来的挑战。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不得超过40%。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强调,在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时,必须明确标注且内容占比不得超过20%。复旦大学则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明确禁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或进行润色、翻译等工作。但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标准与规范。
“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不规范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共同制定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以规范其应用,趋利避害,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黄圣君建议,建立统一规范标准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学校代表、教学专家、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制定统一的AI工具规范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界定各类教学活动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完成、论文写作等不同场景的具体标准。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制定差异化的AI使用标准,如本科生课程作业与研究生考核设定不同标准。
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引入专业的AI生成内容检测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作业查重和AI使用监测工具。建议购置或自主研发具备以下功能的系统:生成内容识别,文本相似度比对, 写作风格分析,使用报告生成等。此外,为充分利用AI工具的优势,鼓励高校提供一定的商用AI工具免费开放给师生使用,但增设登录模块以及使用记录分析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当行为及时提醒与纠正。
“我们鼓励教师探索AI辅助教学的创新模式,但需要加强培训与引导,面向学生群体将AI伦理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设AI工具规范使用专题讲座,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培养。”黄圣君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