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2025江苏两会|省政协委员黄圣君:明确AI使用边界,规范高校AI工具使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人们对于AI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元。不少高校学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或者进行毕业设计时也会使用AI技术。对此,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发文规范借助AI进行论文写作。AI使用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今年全国两会,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圣君带来的提案便是《关于规范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相关建议》。

黄圣君告诉记者,以内容生成为显著特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数据分析和生成能力,能够协助教学、答疑解惑、辅助写作等,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可能滥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导致教学评价失真,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等。

目前,有部分学校已开始积极应对AI工具带来的挑战。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不得超过40%。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强调,在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时,必须明确标注且内容占比不得超过20%。复旦大学则采取更为严格的标准,明确禁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或进行润色、翻译等工作。但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标准与规范。

“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减少不规范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和相关社会机构,共同制定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指导性文件,以规范其应用,趋利避害,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黄圣君建议,建立统一规范标准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学校代表、教学专家、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制定统一的AI工具规范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界定各类教学活动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完成、论文写作等不同场景的具体标准。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制定差异化的AI使用标准,如本科生课程作业与研究生考核设定不同标准。

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引入专业的AI生成内容检测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的作业查重和AI使用监测工具。建议购置或自主研发具备以下功能的系统:生成内容识别,文本相似度比对, 写作风格分析,使用报告生成等。此外,为充分利用AI工具的优势,鼓励高校提供一定的商用AI工具免费开放给师生使用,但增设登录模块以及使用记录分析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当行为及时提醒与纠正。

“我们鼓励教师探索AI辅助教学的创新模式,但需要加强培训与引导,面向学生群体将AI伦理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设AI工具规范使用专题讲座,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培养。”黄圣君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