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悦处理过后的文本
7月17日,梁欣悦按照这一思路处理了《红楼梦》中的九段文本。她发现,虽然AI能生成与原文段落长度类似的文字,但仍存在内容重复、扩写时没有严格按照梗概展开等问题。“用AI续写《红楼梦》需要反复迭代优化,因为可能一次生成的效果不是很好。”
南京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所教师黄书剑也表示,长篇小说的生成相比一个短故事是更难控制的过程,“有可能质量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或者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这个庞大的续写计划,还有个“对照组”
另一边,苗怀明教授还给AI续写设置了一个“对照组”。去年10月17日,在“《红楼梦》研究”课程上,苗怀明布置了期末作业:每位同学选择一位《红楼梦》人物,模仿《红楼梦》的语言风格,为所选人物撰写续集。并介绍了“AI续写《红楼梦》”的计划。
“我很惊讶,同时也很好奇AI能否捕捉到《红楼梦》独特的悲凉之美,能否展现每个人物多层次的性格。”后续采访中,不少学生表达了初听这一计划时的震撼。
去年12月5日,全班21名学生依次汇报了对所选人物后续情节的构想。其中不乏有趣的想法,但在汇报中,大部分同学或是缺乏具体的情节设计,或是与程高本续书亦步亦趋。“大家的思维方式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领域。”苗怀明说。
目前,大部分同学的人物续集进入收尾阶段。谢逸群是林黛玉的续写者。1月16日接受访谈时,她已经对黛玉离世的情节有了细致的构想。“我会让黛玉以一种开悟的方式离开。”
这批学生作业未来也将成为训练AI的语料。苗怀明介绍,对《红楼梦》的续写已经成了自己课程作业的“保留节目”,“我们也想通过这样方式看一看,人的续写和AI的续写,到底谁的作品更好。”
续写走向未知,但苗老师看好TA
回过头去看苗老师的“大计划”,不难发现,计算机的语料提供、AI模型构建和后期润色都由人工完成,AI的工作占比不大。
“如果最后的续书非常成功,大概只有三分能归功于AI。”苗怀明说。课堂上,他也时常论及AI目前的局限性,例如不会分回目,写不出有个性的内容等。但苗怀明对AI发展前景挺看好:“我相信AI未来会具有人类的创造力。你才给它几十年,它就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那你给它100年呢?”
虽然这个庞大的续写计划现在还不知道最终的走向,但AI发展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冲击的确不容忽视。2024年5月,国内第一部人工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发布。2017年,“九歌”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上线,至今累计为用户创作超过1000首诗词。
“我觉得不用老强调‘战胜’,AI本就是人类的孩子,既然是我们的孩子,那把我们取代又有什么关系呢?”苗怀明表现得很豁达。“我的学生们续写过《红楼梦》的前传,还结集出版。我希望AI也能把《红楼梦》后40回的续作写得好一点。”
实习生 蔡翌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