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新春走基层|江苏“菌菇小镇”春节喜丰收:61岁大爷卖平菇日入6000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今年春节期间,徐州丰县凤城街道处处呈现出喜人的丰收景象。村民早上刚采摘完平菇,就有师傅开着小货车到田间地头拉货,市民下午就可以在农贸市场买到新鲜的平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凤城街道种植菌菇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刘李三、张寨、果园3个行政村,几乎家家都种植食用菌,一位61岁的大爷靠种植平菇就能日入6000元,该街道也被称为“菌菇小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凤城街道,发现该街道近年来开辟出一条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特色致富路,主要种植木耳、平菇、羊肚菌、沙耳、竹荪、鸡枞菌、猴头菇等10多个品种,行业产值超4亿元,正在着力打造江苏省食用菌集散中心。

“菌菇小镇”春节喜丰收

61岁大爷卖平菇日入6000元

1月26日下午,凤城街道海子崖社区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虽然临近年关,但依然有很多村民在田间的蘑菇大棚里劳作。在一处大棚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到了正在采摘平菇的张成侠。61岁的他是凤城街道果园村人,在海子崖社区承包了大棚种植平菇。记者看到,张成侠先把采摘好的平菇放进塑料筐里,然后统一搬到地头称重。记者和他聊了10分钟后,就看到一位收购商走进大棚,想要购买10筐平菇。张成侠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给他分拣、称重。

张成侠采摘平菇

张成侠的大棚内共有10万袋平菇菌棒,已经卖了40多天。虽然是春节,但他没有给自己放假,早上5点起床,晚上8点才回去休息。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大棚里的平菇一直在生长,如果不摘就坏了。平菇非常鲜嫩,在市场上特别热销。一筐卖15元,遇到高峰期,每天可以摘400筐。一袋的纯利润是1元,10万袋就能赚10多万元。”

张成侠的大棚旁是顺河镇村民李顺利的大棚,里面有15万袋滑子菇菌棒。记者刚走进大棚,就看到3位村民在分拣刚采摘好的滑子菇,李顺利带着另外4位村民在大棚深处采摘。他一边和记者打招呼,一边往三轮车上搬运滑子菇。据李顺利介绍,现在是最忙碌的时候,原本有40位工人,但因为过年,多数工人都回家了。

工人刚采摘下来的滑子菇

记者注意到,大棚内泥泞的道路上露出两道深深的车辙印,显然是装满滑子菇的三轮车频繁来回行驶后留下的。李顺利称,这些滑子菇主要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大棚内有100多吨,每吨可以卖1万多元,除去投资的60万元,今年可以挣30万元。”

种植菌菇30多年

家家买轿车、住新房

1月27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刚远远地看到凤城街道张寨村,就被村外围的蓝色塑料大棚所吸引。记者往远处望去,一个个蓝色塑料大棚整齐排列着,棚顶形似穹庐,笼盖在田地上,甚是壮观。在张寨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刚下地归来的村干部张国防。张国防称,村里共有2000多个大棚,里面都是食用菌。

张寨村的食用菌大棚

张寨村种植食用菌的历史已有30多年,63岁的张敬源是该村最早种植食用菌的村民。记者见到张敬源时,他正在羊肚菌大棚里浇水,“发菌期到了,春节之前要浇催菇水。”休息间隙,他向记者介绍起了张寨村种植食用菌的历史。

1982年,高中毕业的张敬源开始种平菇,“当时挖一个地窖,在里面搭上棚子种植,规模很小,只有几十平方米。”由于当时平菇的产量一直很低,张敬源从1992年开始种植木耳,“当时有七八户人家种木耳,每家只种两三千袋。”

张敬源回忆说,以前的高温消毒技术不成熟,是用吃饭的锅蒸木耳料,一次最多蒸一两千袋。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他觉得只有村里的木耳种植形成规模了,才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收购。1998年,他尝试用澡堂里的锅炉蒸木耳料,发现效果还不错。2003年,他买了新锅炉,建好蒸木耳料的池子,一个池子可以蒸六七千袋,一个锅炉能同时为四五个池子提供蒸汽。

张敬源觉得如果想致富,就需要大家共同富。他除了给自己家蒸木耳料外,还帮大家蒸。2010年左右,当地村民也开始在田间地头架锅炉、建池子,大规模种植木耳。2016年,张敬源又到四川绵阳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开始在张寨村种植。他说:“羊肚菌的营养价值高,亩产鲜货1500斤左右,每公斤可以卖到100元,每公斤干货可以卖到800元。”

如今,张敬源有23万袋毛木耳菌棒,还种植了30亩羊肚菌。最近几年,他不仅用上了新型环保锅炉,还购买了羊肚菌烘干机和黑木耳切丝机,把食用菌加工后再销售。

谈到张寨村种植食用菌的情况时,张国防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全村共有540户村民,超过90%的村民种植食用菌。他说:“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客户,我们根本不愁销路,年产值上亿元。村民都买了小轿车,住进了新房。”

工人在分拣滑子菇

年货节销售60多万元

打造全省食用菌集散中心

2月1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来到了凤城街道刘李三村的一处食用菌加工销售基地,看到10多位网店客服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回复网友的消息,还有10多位发货员通过传输带往快递车上装快递。据基地负责人李圣泉介绍,春节期间是最忙碌的时候,仅仅两周的年货节就销售了60万元的食用菌。他告诉记者:“我们大年初三就开始发货,目前在岗20余人,主要通过线上销售木耳丝、羊肚菌等六七种菌菇,省去中间批发商的环节,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让消费者花最少的钱买到最满意的产品。”

李圣泉所在的刘李三村有618户,常住人口2400人,全村1/3的人从事食用菌种植,全村年产值1.2亿元。据刘李三村党支部书记王涛介绍,该村下一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食用菌集散中心,建设冷库以及物流和电商销售平台,“让我们村的食用菌都能够销售出去,卖到全国各地。”李圣泉也预计,基地2025年销售额可以突破1000万元,提供超百人的就业岗位。

刘李三村党支部书记王涛介绍村里的食用菌种植情况

据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子修介绍,凤城街道以刘李三、果园、张寨为产业集聚区辐射周边,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食用菌重要基地之一,涵盖羊肚菌、草菇、毛木耳、猴头菇等数十个品种,从业人数4400人,产品销往福建、四川、黑龙江、山东、河南、广西等地。

高子修表示,街道将以刘李三、果园、张寨为核心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打造江苏省食用菌集散中心。高子修称,街道不仅正在建立电子交易平台,还在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对进入集散中心的食用菌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他说:“我们着力打造江苏食用菌的区域品牌,利用已注册的刘李三商标统一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号,提高江苏食用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