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邻里纠纷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如何在法治框架内妥善处理此类纠纷,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上海嘉定法院审理的张阿伯与沈阿婆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件中,沈阿婆未按村委会要求清理建筑垃圾,擅自将拆除围墙的砖块堆放在公共通道,引发与张阿伯的激烈争吵。张阿伯在争吵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张阿伯的家人向嘉定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沈阿婆赔偿包括医疗费、急救费、交通费、护理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在内的各项损失共计98万余元中的50%,即49万余元;同时,请求判令沈阿婆一家四人共同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法院最终判决沈阿婆承担5%的赔偿责任,赔偿4万余元,并全额承担律师费和精神损失费,其余诉请不予支持。
从法律角度看,本案的判决体现了对责任认定的精准把握。首先,沈阿婆的行为存在明显过错。尽管她未主动拆除围墙,但在村委会协调后,双方已达成协议,明确公共通道不得堆放物品。然而,沈阿婆仍擅自取走砖块并堆放,直接引发双方冲突。其次,沈阿婆虽不知晓张阿伯的心脏病史,但作为多年邻居,应当预见与高龄老人争吵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其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存在过失。
然而,法院也指出,张阿伯自身患有严重心脏病,明知情绪激动可能导致病情发作,仍参与争吵,对损害后果负有主要责任。最终,法院综合考虑双方过错程度,认定沈阿婆承担5%的次要责任,赔偿4万余元,同时全额承担律师费和精神损失费。
这一判决体现了法律对邻里纠纷的理性判断和责任划分。一方面,法律并非苛求邻里间完全避免冲突,而是要求各方在行为上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避免因自身过错引发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法律也尊重事实,对主要因自身疾病导致的悲剧,不会过度加重他人的责任。
此外,本案也凸显了社区治理和法治宣传的重要性。村委会在发现沈阿婆未拆除围墙后,虽多次提醒并最终协助拆除,但在后续协调中未能有效监督沈阿婆的行为,导致悲剧发生。这提醒社区管理者,应加强对居民的法治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避免因一时冲动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邻里纠纷虽小,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本案的判决不仅为类似纠纷提供了法律参考,也提醒我们:在行使自身权利时,应尊重他人合法权益,避免因自身过错引发严重后果。只有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策划 陈迪晨
文案 张冰晶 任国勇
摄制 卢 婧
封面 李子佳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