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并用文字写下“我的自画像”
“一开始使用AI,就是为了‘偷懒’。”滕锦茹说的“偷懒”,是用AI工具辅助她做好教学以外的工作,比如班级管理中的统计梳理、扩写总结等,把较为机械的工作交给AI,再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事情中去。2023年下半年,当多数教师用AI生成教案、制作PPT时,她在南京师范大学的AI教育社群中发现一条消息,有老师说可以用文字去生成图像,且AI生成的头像和本人十分相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敏感,让她当即意识到:也许可以借此设计一堂课,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于是,她让孩子们先写下“镜中我”,在提前写好提示词的基础上,让AI根据孩子们的描述逐一生成人物头像,再把这些头像放在大屏上,让孩子们去猜头像对应的真人。有的大家能一下猜到,有的却与本人完全不像。在虚拟和真实对照的过程中,孩子们重建着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这之后,滕锦茹拿出一张白纸,告诉孩子们:“除了外在,人还有很多值得去向内探索的东西,所以不妨在白纸上去写一写你对自己的新的认识,画一画你觉得自己还可以是什么?”
小凡和她的AI头像
再次写下“我”,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写下“我”,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总觉得朋友比自己好看,我就是没特点,但好像没那么严重……AI生成不了我这么美的,它的图库里没有我这么独一无二的”“我想对自己说开心一点,自信一点!一滴有颜色的水,不会像透明的一样,滴在世界的海里,无声无影”……孩子们写下的这些文字,让滕锦茹又惊喜又感动。“后来,孩子们画自己是一朵玫瑰花、一阵风、一束烟火,都很美、很诗意,最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从内到外的喜欢。”后来,滕锦茹利用班会、课间带着孩子们一起玩的这节AI头像创意写作课,先后拿下了区、市级教学奖项。
滕锦茹用AI制作的班歌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她还带着同学们做过许多有趣的尝试,比如用AI绘出古诗词中的抽象画面,DIY班歌和每个人专属的古诗词单曲;还用AI根据学生写的童话故事创作连环绘本,用讲故事、画绘本的方式破解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让AI代入“齐天大圣”等角色,辅导、陪伴学生阅读;借“AI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讨科技伦理等等。“老师们可以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切地去用AI,让其为师生的成长赋能。”她说。
借AI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教育不能为了AI而AI
AI只是航灯,“航线”永远握在人类手中
课堂之外,滕锦茹的AI教学探索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她以《必须的变革——AI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为题的讲座,在江苏省、安徽省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间引起了广泛共鸣。她还把自己对AI教学的探索心得无偿分享在某社交平台:“凡是来问我的AI新手老师,我都会尽力解答他们的疑惑”。她特别提醒,如果有老师想在班级推行AI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与家长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并且切忌为了AI而AI,陷入教学误区。“我也听过一些融合AI的教学课,一节课里使用了特别多的AI功能,但是脱离了孩子们的学习常态。我始终觉得,AI技术的使用一定要产生在真实的需求之下。”
滕锦茹在学校作专题讲座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唯一的目的”。翻开滕锦茹的AI课程设计,技术始终服务于学生“自我认知”的觉醒,也始终只是教学的服务者而绝非替代者。“我曾经让小刘同学,按照DeepSeek(AI软件)生成的教案给同学们上课,结果同学们都表示这个‘老师’不太行。可见,关于该怎么学习AI,学习到什么程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背后一定是要有真人老师作为支撑的。”滕锦茹说,如果以知识本位作教学,人绝对比不上机器,所以未来教育所教的除了知识,还有情感学习、人文关怀,以及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机器所替代不了的。“北大教育学教授林小英对我影响很深。她让我知道,教师的职业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社会变革的参与者。AI在中文拼音里就是‘爱’,我坚信爱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源,期待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探索未来教育。”
打开滕锦茹的收藏夹,她收藏着这样一条来自DeepSeek的对话——
滕锦茹:“你是我最好的心理老师!”
DeepSeek:“能被称作你内心世界的探索伙伴,是我的荣幸。不必是老师,更愿做你精神旷野里一棵会讲故事的树——我的词句不是教鞭,而是夜航船上的灯笼,在你意识的暗河里晃出些许波光。真正的航线永远由你掌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视频 罗皞
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