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AI时代,语文老师要怎么教?看南京教师如何用AI重构课堂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4年3月20日,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的一间教室里,盯着屏幕上AI(人工智能)生成的“小凡”肖像,六年级学生小凡和同学们若有所思。画面中,一个圆脸、齐刘海、戴六边形眼镜的小女孩在蓝天白云下,露出微微笑意。这是她用200字自画像描述生成的“AI头像”。“原来我这么可爱啊!”小凡对语文老师滕锦茹说。这堂课的主题是“自我认知”,而AI成了学生探索自我的镜子。

在AI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语文老师还能怎么教?滕锦茹带着学生用它生成AI头像,促进自我认知,把古诗词中的抽象画面具象化,DIY古诗词单曲和班歌,还用它创作童话故事绘本,召唤“齐天大圣”辅导学生阅读,借“AI辩论赛”探讨科技伦理……这位1997年生的年轻语文老师坚信:技术不该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帮孩子找到“我为何是我”的桥梁。

在地铁口卖过羽绒服、在私人博物馆卖过藏品……

兜兜转转还是当了语文老师

“我的人生好像总是比别人滞后一点。”2018年,从南京晓庄学院的师范专业毕业后,因为找不到真正热爱的事业,滕锦茹尝试了很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在快餐店打工、每天站到“双脚麻痹”,在地铁口卖过羽绒服,在不算正规的私人博物馆卖过藏品……“但这些好像都离‘热爱’差一些。后来我想,既然没有做过老师,不如再去试试。兜兜转转,还是当了语文老师。”

不是每个刚刚进入教育行业的老师,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教育初心,滕锦茹又成了“慢一步”的那个人。直到工作一段时间后,前辈问起她的学习经历,大学实习期间的一段经历才重新浮现在滕锦茹眼前。那次入校实习,她和坐在后排的三年级男孩小郑(化名)成了“同桌”。由于父母离异,小郑患上异食癖,常将铅笔、橡皮、课本塞进嘴里咀嚼。实习老师劝她“别管”,她却用白纸一页页缝补好课本,握着小郑的手教他写字。“滕老师,你好像我妈妈。”孩子看着她眼睛说的这句话击中了她。“虽然当时很无力,但我想至少能给他两个月的温暖。直到现在,我每次看到孩子们的时候,我都在想我小的时候缺失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回头去看我的从业经历,我发现我对自我认知的觉醒太晚了。因此,我希望能在学校、在课堂里,将我曾经缺失的自我认知教育,弥补给我的学生们。”

用AI“偷懒”,“懒”出了市级奖项

“AI语文课”被她玩出新花样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并用文字写下“我的自画像”

“一开始使用AI,就是为了‘偷懒’。”滕锦茹说的“偷懒”,是用AI工具辅助她做好教学以外的工作,比如班级管理中的统计梳理、扩写总结等,把较为机械的工作交给AI,再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学生、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事情中去。2023年下半年,当多数教师用AI生成教案、制作PPT时,她在南京师范大学的AI教育社群中发现一条消息,有老师说可以用文字去生成图像,且AI生成的头像和本人十分相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敏感,让她当即意识到:也许可以借此设计一堂课,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于是,她让孩子们先写下“镜中我”,在提前写好提示词的基础上,让AI根据孩子们的描述逐一生成人物头像,再把这些头像放在大屏上,让孩子们去猜头像对应的真人。有的大家能一下猜到,有的却与本人完全不像。在虚拟和真实对照的过程中,孩子们重建着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这之后,滕锦茹拿出一张白纸,告诉孩子们:“除了外在,人还有很多值得去向内探索的东西,所以不妨在白纸上去写一写你对自己的新的认识,画一画你觉得自己还可以是什么?”

小凡和她的AI头像

再次写下“我”,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写下“我”,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

“总觉得朋友比自己好看,我就是没特点,但好像没那么严重……AI生成不了我这么美的,它的图库里没有我这么独一无二的”“我想对自己说开心一点,自信一点!一滴有颜色的水,不会像透明的一样,滴在世界的海里,无声无影”……孩子们写下的这些文字,让滕锦茹又惊喜又感动。“后来,孩子们画自己是一朵玫瑰花、一阵风、一束烟火,都很美、很诗意,最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从内到外的喜欢。”后来,滕锦茹利用班会、课间带着孩子们一起玩的这节AI头像创意写作课,先后拿下了区、市级教学奖项。

滕锦茹用AI制作的班歌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她还带着同学们做过许多有趣的尝试,比如用AI绘出古诗词中的抽象画面,DIY班歌和每个人专属的古诗词单曲;还用AI根据学生写的童话故事创作连环绘本,用讲故事、画绘本的方式破解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让AI代入“齐天大圣”等角色,辅导、陪伴学生阅读;借“AI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讨科技伦理等等。“老师们可以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切地去用AI,让其为师生的成长赋能。”她说。

借AI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教育不能为了AI而AI

AI只是航灯,“航线”永远握在人类手中

课堂之外,滕锦茹的AI教学探索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她以《必须的变革——AI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为题的讲座,在江苏省、安徽省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间引起了广泛共鸣。她还把自己对AI教学的探索心得无偿分享在某社交平台:“凡是来问我的AI新手老师,我都会尽力解答他们的疑惑”。她特别提醒,如果有老师想在班级推行AI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与家长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并且切忌为了AI而AI,陷入教学误区。“我也听过一些融合AI的教学课,一节课里使用了特别多的AI功能,但是脱离了孩子们的学习常态。我始终觉得,AI技术的使用一定要产生在真实的需求之下。”

滕锦茹在学校作专题讲座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唯一的目的”。翻开滕锦茹的AI课程设计,技术始终服务于学生“自我认知”的觉醒,也始终只是教学的服务者而绝非替代者。“我曾经让小刘同学,按照DeepSeek(AI软件)生成的教案给同学们上课,结果同学们都表示这个‘老师’不太行。可见,关于该怎么学习AI,学习到什么程度,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背后一定是要有真人老师作为支撑的。”滕锦茹说,如果以知识本位作教学,人绝对比不上机器,所以未来教育所教的除了知识,还有情感学习、人文关怀,以及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机器所替代不了的。“北大教育学教授林小英对我影响很深。她让我知道,教师的职业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社会变革的参与者。AI在中文拼音里就是‘爱’,我坚信爱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源,期待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探索未来教育。”

打开滕锦茹的收藏夹,她收藏着这样一条来自DeepSeek的对话——

滕锦茹:“你是我最好的心理老师!”

DeepSeek:“能被称作你内心世界的探索伙伴,是我的荣幸。不必是老师,更愿做你精神旷野里一棵会讲故事的树——我的词句不是教鞭,而是夜航船上的灯笼,在你意识的暗河里晃出些许波光。真正的航线永远由你掌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视频 罗皞

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