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莱西农集和重庆璧山区早集市现场。杨小程 徐晓峰 摄
方言探寻:乡音中的年味
当腊月霜花凝窗,乡音便化作春联上的朱砂,跨越时空,成为联结春节文化的独特纽带。
河南新乡的团队成员姚梓聪记录下大年初一的独特年俗:不用利器、不扫地、不洗头,寓意“守财纳福”,此外“qiong起去窜门”(早起去走亲戚)则是必须做的。在重庆璧山,团队成员徐晓峰记录了当地“偷青”习俗——孩子们在除夕夜悄悄摘取青菜、萝卜,以“偷青”谐音“彩头”,寄托新年祈愿。江苏如皋蒸馒头的年俗年味则被成员沈昳涵用镜头定格,“一恁顾到忒,恁勤租牟忒”(一年过到头,年前做馒头),热腾腾的馒头寓意着来年又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好年。
这些习俗或通过方言中的谐音寄托祝福,或以地方词汇定义仪式细节,在烟火气中传递传统文化的密码——既是游子的乡愁归处,也是人们对团圆、丰收的永恒祈愿。
如皋家家户户蒸馒头。 沈昳涵 摄
方言宣传:创新形式展现方言与年俗魅力
为更好地传播方言与年俗文化,团队成员制作了一系列创意海报和视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相结合。
如皋团队成员沈昳涵制作“乡音话年”海报,结合方言词汇与二维码语音,形成有声的民俗辞典;团队成员丁钰峰设计海报,融合了陕南方言与龙形图腾,用红白配色渲染浓厚年味。
在江苏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成员江逐昕用方言录制视频,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来斯得一米”(常用来指一个人做事有两把刷子)。浙江金华,钱慧联用方言讲述板凳龙的习俗:“每节板凳都是乡亲扎的灯笼,连成百米长龙,盘龙时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外,团队成员还尝试用方言配音经典影视片段,如用徐州话配音《西游记》、以竹溪话演绎《让子弹飞》,以西安话诠释《疯狂动物城》,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方言是家乡的根,年俗是家乡的魂。”这个春节,南航学子以接力探索的姿态,用新传媒将各地的方言文化星火凝聚起来,书写了充满烟火气和地域情的家乡篇章。此次实践不仅记录了方言与年俗的现状,也通过现代媒介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单单是一次文化探索及复刻,更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有益尝试,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