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润群——从木匠到诗人、作家的蝶变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徐润群——从木匠到诗人、作家的蝶变
许多人都知道江都有个江北川,而不知徐润群。作家当中笔名比真名响亮并不奇怪。令人惊叹的是徐润群竟然是个木匠。他是江都樊川镇人,1953年生于书香门第。他的两位伯曾祖父皆清代秀才。他兄弟四人,排行老二,长兄徐润铎十分优秀,上小学、中学成绩名列前茅,才华横溢,通器乐,擅书法丹青,在樊川中、小学是有名的。而二弟徐润群却生性顽劣,特别贪玩,不好好上学读书,游泳、玩石锁十分透神,是全校有名的“打架大王”。小学毕业后连初中也未能考上。14一15岁随兄长织草席,16岁拜周公士阳为师学方、圆木手艺;17岁(I969年)随兄长插队至东汇公社双丰大队叶家厍;21一23岁挟方、圆木手艺浪迹于皖南、浙北山村,孤身千里,状若流民。做了整整十年木匠。
他从小有个特殊的爱好,习惯于看闲书,千方百计找一切可以找到的书看,不单单看,还能记,还能讲。从小人书到大部头的《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涉猎的范围广而杂。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南人北相,外形颇显孔武,内里却融爽朗、憨直、风趣、细腻、敏感于一体。他的记性好,悟性也好。从1973年起开始学写古诗词,是从《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侄陷叔刘封伏法》这章动人的情节引起的。曹丕对弟弟曹植不满,想把他除掉,以兄弟为题限曹植七步成诗。没料到到第五步时,曹植竟把诗吟了出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华横溢的曹植,七步诗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升了官。从曹植的遭遇中他领悟到了有文化、懂诗词对自己成长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写诗要从懂诗起,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千家诗》读起,陆续又读了《唐诗三百首》《全宋词简编》《清诗别裁集》《诗经》……大量而广泛的阅读,熟记于心。同时又不停地练笔,大胆尝试诗词创作,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写哪里,断断续续坚持了10年。其间也曾投过几次稿,但一篇也没有发表。
直到1983年,他出差在皖北亳州市书店买到一本《诗词通论》,如获至宝,在住宿的旅店里看了一夜。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诗词创作的大门,使他懂得,吟诗填词不仅仅要押韵,字分平仄声,还要有格律。原来自己过去所写的诗不过是顺口溜。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进一步使他认识到,诗是有灵魂的,即所谓的诗言志。诗贵清新,骨贵刚劲,境贵深远,情贵真挚,题贵引人,句贵形象,语贵含蓄,字贵尖新,韵贵和谐,篇贵浑成,情景交融。尤为重要的是功夫在诗外,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时代同行。弄懂这些门道以后,他坚持把写诗同广泛阅读结合起来,弃武从文,沉浸书海,饱览了法国文学之浪漫、俄罗斯文学之厚重、拉美文学之激情……观巴金、览沈从文、读汪曾祺……越读越多,越读越上瘾。同时,他是知青上调进江都化肥厂,后利用充当外勤的机会,工作之余,饱览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几个方面的结合,诗词写作跃上了新的台阶,出现了井喷之势。1986年,他的七律“登金陵饭店”在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格律诗词《江南诗词》期刊上发表:千古金陵第一楼,桥横天堑望中收。山峦错落群峰淡,华屋参差叠嶂㟘。十代兴亡成史冊,八方风雨定神州。欣闻港澳归宗事,兄弟何时共展猷?
10年后,1996年载有他900多首的诗词集《瓠子集》出版,有江都“最后一个士大夫”之称的楚声先生为他《瓠子集》作序,曾赞润群为“非常之人”,是极有眼光的。2001年在工作之余,编导的小品《斗酒》,时长约10分钟,幽默风趣,讽剌辛辣,终获江苏省质监系统2001年文艺汇演二等奖。他年轻时就不打扑克、不打麻将,除了劳作、吃饭、睡觉他都在读与写。20多个春秋的业余创作,他基本上完成了木匠到诗人般的化蛹成蝶。他浪迹江湖,平视事物,实事求是,诗风刚健。
2004年9月,江都老年大学邀请他去讲“词的创作”,第一天上课,讲台下前二排坐着他的小学语文老师高善美,他忙放下讲稿资料,从讲台上走到她的座位前喊道:“高老师,你好!”善良的高老师仍然记得他这个打架大王。一年后的临别之际,与江都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诸吟友共勉:学赋诗词尝苦胆,精研格律育兰心。春蚕愫吐思难尽,蜡烛芯燃泪正淋。异趣暗藏真妙象,别肠明察假噫歆。不经水火连番炼,哪得骚坛句破襟?
随着诗词创作的日益长进,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也赢来了丰收。2010年,江都作家丛书《故里人物》小说集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发行;著名作家顾坚在《故里人物》(二)序言中写道:“徐氏小说也并非那种只讲真实的自然主义,而是基本忠于客观事实,文学性地描摹时代和人物,并适度掺入个人反思和观点,可以划归当代批判现实主义的范畴。”2019年12月29日下午,润群在扬州艺术馆“江都讲堂”讲我为什么要写《故里人物》?侃侃而谈,讲了近三个小时。讲座快结束时,他真情告白:“不要问故乡是否爱你?你为故乡做了什么?多少次梦回故乡!故乡是诗,故乡是歌,故乡是生命之根!为人性的美竭尽绵薄之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故里人物》的原因。”
2021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江北川散文集》(一);2022年又出版了《瓠子集》(二)、《江北川散文集》(二)。扬州大学王乃森教授在为《江北川散文集》(二)序中写道:“作者的生活经历十分丰富,有两个方面很突出。一是他出生于里下河乡镇樊川的乡绅家庭,早年受到乡绅阶层的文化熏染。二是他早早失学,十几岁就从师学艺做过多年木工。因此在他笔下,乡绅和瓦木工的人物形象特别丰富,成为里下河人物画廊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著名诗人庄晓明在《江北川散文集》(一)序中说:从本质上说,润群首先是一位诗人,他的其它创作,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的诗之内核的一种生长,发展,丰富,洋溢着诗性的魅力。因为与古典诗词的长年相亲,在他的散文、小说的创作中,随处可见他将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蕴,化为今天的散文的语言节奏。如《红藕》中的这一片断:“好一个水乡泽国:老柳烟里丝丝弄碧,新荷风中叶叶正举。雨后初晴,红莲白莲竞相开放,蛙鼓与鸣蝉相和。那蓝蓝的天,碧碧的水,阳光在翠叶红花上波动,鱼儿在涟漪水草间嬉戏。就连空气也新鲜极了,缕缕淡淡的荷香,沁人肺腑。水乡的田园风光蕴涵着淡泊、宁静之雅,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这样的文字,有着一种古典美的色彩,令人联想到柳永、周邦彦、姜白石的诗词之境,然而,又确实属于那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是解放了的散文。尽管润群的创作风格多姿多彩,这些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润群的主要艺术特色,没有诗人的气质,没有对古典诗词的精湛修养,是写不出来的。
2023年8月11日下午,他还送文化下基层、进企业,走进亨达(扬州)水务职工大讲堂,从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怎样产生的、诗歌的入门基础、律绝诗的格式、词的分类、诗词创作之我见、以及怎样才算是诗人等十个方面讲起,使大家对古诗词有了全新的理解。
近十多年来,江都区诗协十多位老诗人出版诗集,润群为他们的诗集题跋、作序,皆不遗余力。现在,徐润群虽已71岁,布衣老去心犹壮,抚笔无言志未休。创作激情似乎不减当年,正在完成《故里人物》(三)的写作,仍然阅读不停,笔耕不辍!李厚尧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