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王晓波:不忘来时路,走好每一步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他给儿孙们每人一包“家乡土”,收藏旧物件当“教材”……只为教育他们——

王晓波:不忘来时路,走好每一步

■李厚尧

今年国庆节,与共和国同龄的江都区税务系统退休干部王晓波格外激动,他家迎来双喜临门——国庆节恰逢他退伍40年;国庆前夕,孙子王薪舒在河海大学光荣入党,接着又被保送到东南大学电子计算机系读研。国庆节期间的家庭聚会上,王晓波郑重地给儿孙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包从江都富民老家带来的“家乡土”,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要感恩!”

王晓波

艰难求学之路

王晓波1949年3月出生在江都东北的富民公社军王大队南圩生产队,属里下河。这儿是富民和高徐、竹墩、樊川4个公社交界处,属于江都县的终端末梢,交通极不方便。

王晓波7岁时,在家门口的一个私塾老师处启蒙。那年夏天,到军王庄上的公立学校,念了四年初小;五年级六年级是高小,就到富民了。离家有三四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冬天很麻烦,早上带去的稀粥,只能放在教室朝南的窗台上晒晒,根本晒不热,中午只好喝还是冰凉的冷粥。

假期里要参加劳动,拾麦穗、挖麦茬子、放鸭子。母亲对他们很严格,孩子早上睡懒觉,她就端着碗到床边念叨:“要得穷睡到太阳红,要得富早早离开铺。”一会看他们还没有起床,又念叨一遍,他就一下子光脚蹦到地上。

1962年,王晓波到黄思读初中。当年里下河发洪水,很多孩子都不上学了。黄思中学准备收两个初中班,最后只收了20多个人。祖父坚持让他和弟弟读书,自己撑小船送他们去学校。在黄思中学,每天7两粮,早中晚“2—3—2”,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根本吃不饱,饿着肚皮上课是常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晓波从来没有放松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1965年,他从黄思中学初中毕业,被江都中学录取,这在黄思中学还是第一人,也是北边5个乡的第一人。

考上江中,全家都很高兴,但学费成了拦在他面前的一座山。王晓波清清楚楚记得,母亲带着他到住在小纪街北的老姨母家借了10块钱,才顺利地报了名。在学校里,他拿到二等助学金,每月5元。

到了江中,他基本上一个月回家一次。单程将近90里路,来回都是步行,周六吃完中饭赶紧走,跑到樊川已是晚上七八点钟,又饥又累。从樊川到家,还有十几里路,途中有一处大坟地,天黑风高夜,他每次都是胆战心惊地从坟地中间的小路走过去。经常会突然窜出一只野狗、兔子什么的,吓得他头皮发麻。还好经过历练,胆子也渐渐大了。

他一直要求进步,少先队是大队长,小学、初中是学习委员,高中是劳动委员。他初一时就入了团,1969年入伍,1970年5月在部队入党。

王晓波记了一百多本日记

重视后辈教育

1985年,王晓波转业到地方,被安排在江都税务系统工作。

王晓波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生,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别以优异的成绩从镇江船舶工业学院和苏州环保学院毕业。大儿子21岁就入了党,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系统业务标兵,还被评为江都区、扬州市劳动模范;二儿子王锐大学毕业后,在苏州自主创业,从事软件工程,事业有成。

如今,他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孙辈的教育上。

摆在我面前的是他制订的《奖学金实施办法》:“为鼓励王薪舒、王思源(分别为其孙子、孙女)在德智体方面面全面发展,特设立家庭奖学金……”这个办法从组织架构、考核内容到奖励额度等,一应俱全。在日常考核一项中,包括书包收拾、作业完成、认真吃饭、作息时间等,每一项都规定得很细。比如,关于学习物品方面:能检查带齐上学和老师临时布置要带的物品,每周得1分,如发现有忘记带齐物品一次扣1分;作息时间方面,要按时起床、睡觉。每天从喊起床开始要在5分钟内下床洗漱,做到的每周得1分,一次做不到扣1分。

毕竟是老税务,他把这些统计得井井有条。办法最后附有《日常考核台账》《学期考核情况统计》。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环境里,两个孙辈都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国庆前夕,孙子王薪舒在河海大学光荣入党,接着又被保送到东南大学电子计算机系读研。孙女上高二,小学时曾参加央视撒贝宁主持的《挑战不可能》节目。

今年国庆期间,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回到了他身边。王晓波带着一大家子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开展了一次“寻根之旅”。

水稻已经成熟,即将收割,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讲给孙子孙女听,从清明浸种、谷雨下秧,到插秧、割稻。经过多少辛苦才能收获,这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爷爷小时候,一粒米掉到桌子上,大人都叫捡起来,不然要响雷打头的。现在科技发达了,水稻产量高了,但还是不能浪费啊。”孙子孙女听了直点头。

王晓波写的日记

保持艰苦本质

“人不能忘本”,王晓波经常拿这句话教育儿孙们。不管是困难时期,还是步入小康,王晓波始终不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他的两个儿子上学时,书包用破了,补了再用,破了再补,继续背上。王薪舒看到父亲和叔叔用过的书包后,深受教育,小学阶段只用了一个书包,最后破得不成样子了。这次回老家,王薪舒看到了这个破书包,恳请爷爷让他带走。

王晓波现在穿的裤子还都是当初的工作服,外人不理解。他说,这些衣服只是旧了点,又没坏。古人讲:少衣积福,少食积寿。他经常将穿过的旧衣服和补过补丁的衣服,拿给孙辈看。孩子们深受影响,在网上买衣服,从不追求大牌,都是几十块钱一件的。

王晓波的孙女叫王思源。他说,“思源”就是时刻提醒孩子不忘来时路,不忘自己的根。也就是这次“寻根之旅”,王晓波在老宅基地上挖了一锹土,儿孙们一人一份。他告诉孩子们,“这一袋土就是你们的根、你们的脉,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要忘记你们永远是这一方水土上的人。”在爷爷的启发下,王薪舒还灌了老家小河里的一瓶水,他说:“这样‘水土’就齐全了。”

王晓波的老伴钱秀英,在家里也有一个头衔——家庭考核小组副组长。她在勤俭节约上与王晓波保持高度一致。笔者在王晓波家里看到了一台上了年纪的缝纫机,这里钱秀英的“工作台”。七十多岁的她眼不花、耳不聋,手脚爽利,穿破了内衣内裤,她趴缝纫机上“笃笃笃”“得得得”,补得周周正正、平平展展。

在交通工具大升级的当下,王晓波和老伴依然骑着老式自行车出行,车胎破了,零件坏了,都是老伴修理。他说,不仅仅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是多年的习惯,感情也深了,舍不得丢弃。

说起修车,钱秀英可是一把好手。那一年,他们的大儿子读初中,下了晚自习,找不到修车的,钱秀英就赶过去,把车子扛在肩上走了四五公里,再扛上5楼,连夜把车子修好了。

写日记好收藏

写日记和收藏是王晓波的另外两大爱好。笔者在他家里看到,他有一百多本日记本,分门别类,有健康与生活、旅游、学习、反思、大事记等。

王晓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勇于坚持,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这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他写道:“我们小时候用的是‘洋钉子’‘洋碱’‘洋油’,那时候还有个口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何止这些,很多新鲜事物过去听都没听过,现在实实在在出现在生活中。国家能造航母,能上月球,而我们自己又提高了多少呢?”

他不光自己记日记,还督促家庭成员也这样做。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遇过的人,写在纸上才靠谱。当然,记日记更是为了让自己经常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把日记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检点自己,发现不足和遗憾,改正错误和局限,鞭策自己更好地前进。

说到收藏,他的藏品并不是什么名家字画、古董,而是他自己的旧物件,包括他的入学通知书、获得奖状和奖品、学校的喜报、在校时的三道杠、住宿证,甚至还有他读中学时的交粮凭据……另外一个系列,就是孩子们读书时的各种证件,其中最多的是奖状。王晓波的这些藏品,有的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了,除了面相上有些陈旧,形态上依然保存完好。当时就知道收藏这些宝贝,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从这些证件中,可以看到,王晓波读高中时开学的费用总计18.3元;从小纪乘车到樊川,车费0.85元,从樊川到江都0.8元;当时伙食费每天0.24元。如果来回乘车,一个多星期的伙食费就没有了。他自己编了个顺口溜:“江都到富民,来回靠步行,苦了两条腿,维持一张嘴。”

在王晓波家里,这些“宝贝”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王晓波十分欣慰,当年收集了这些证件,让自己能够清晰地回顾这辈子走过的路。当然,这些对子孙教育也是很好的教材,让子孙们明白,他们的父亲、爷爷当年是如何奋斗的,“不忘来时路,走好每一步。”

王晓波收藏的奖状

人生两大根本

在部队里,他的身体素质非常过硬。现在,他每天坚持起早锻炼身体,单杠、双杠,他都灵活自如,引体向上、倒立做得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不会相信,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抓起五十斤的石锁,高举、甩动,毫不吃力。王晓波说,干任何工作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他经常督促孩子们积极参加锻炼。

他到地方工作后,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成人大专毕业证书。现在已到古稀之年,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他要给子孙们做个爱学习的榜样。

王晓波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退休之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一次活动中,他听人演奏了萨克斯后,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看人挑担不吃力”,等到自己拿上萨克斯,一开始根本吹不出声音来;等到吹出声音来,却又不成腔调。在部队时,千里拉练冰天雪地都走过来了,带新兵时喊得嗓子两个月说不出话来,他不相信对付不了这个小小的玩意儿。那些天,他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一个人沿着芒稻河向南吹,坚持了好几个月,嘴皮吹破了结痂,又破了,再结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今,王晓波能熟练地演奏《走进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曲子,经常成为社区、系统里晚会上的主角。现在,他还学会了吹葫芦丝和跳新疆舞。

除了进老年大学学习以外,还把较多时间放在自学上。他说,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太少了。他对诗词等比较感兴趣,张口能背。有一次上小学的孙子放学回家告诉他:“今天学了《聊斋》上的《狼》。”他立即接过话说:“我可以背给你听。”孙子听他背得一字不漏,相当流利,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爷爷真牛!有一次,江都区税务系统举办纪念活动,王晓波非常流利地朗诵了《为人民服务》,令现场观众大为惊叹。像《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经典,他都能一字不差、一字不落地背诵。

他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激励自己,也教育子孙:“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