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政:九十五岁传奇翁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创作诗词收获颇丰,演唱京剧有板有眼,挥毫书画风姿绰约;九十五岁的他,还能流利无误地背诵古文名篇——
王家政:九十五岁传奇翁
“辅赵邦用心机深思苦想,都只为廉颇老将自逞刚强闷坏衷肠。列国中唯我邦独把秦挡,全凭着文和武共保家邦,回朝来赏功劳金殿封相,老将军气量狭与我参商。为此事终朝挂怀好叫我心中不爽,怎能够劝老将回转心肠。”仲冬时节,从江都区仙女镇云峰社区王家政的家里,传出京剧《将相和》唱段。声音中气十足,沉稳深厚。眼前的这位老人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双眼不大,却炯炯有神;声如洪钟,口齿清楚,谁见了都不会相信,他已经九十五岁高龄。
这一天,王家政老人在给他即将出版的《梅竹轩诗书集》进行二校。这本集子里,收录了他自撰并书写的诗128首、词76阕、曲6首、楹联31幅,另外还有部分画作。
记者料定,这位老人颇有传奇色彩。
王家政
少时家穷,但酷爱读书
王家政,字国安,1929年3月生于扬州市江都县宜陵镇五一村。这是一个七口之家,父母以及王家政兄弟姊妹5人。王家住房仅有一室和一间堂屋,堂室内还养着猪。王家政幼时曾想跟从一位开经馆的宗姓先生读书,因为束脩较高,家庭承担不起而作罢。王家政对念书感兴趣,就让父亲把他送到邻村私塾去。从6岁开始,先认识方块字,然后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以及四书、左传、唐诗等。少年王家政有一个“超人”之处,这些对于同窗来说佶屈聱牙的古文,他念上两三遍就能非常顺溜地背诵下来。幼学如漆,一些名篇,他到了九十多岁,依然能一字不差、一字不顿地背出来。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件趣事。小时候,晚上躺下来,他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腿上、肚上“写字”。有的时候,迷迷糊糊中,他竟然“写”到了父亲身上。后来,这成了他一生的习惯,即使坐在汽车上,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在腿上划拉,有时玩耍,就捡起一根树枝就在地上“写”起来。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改不了了。”他笑着说。在私塾里,还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传统书法。王家政提笔临帖,一丝不苟,楷、行、草,样样都练,坚持不懈。坚实的童子功为他后来的书法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有一次,老师私塾出了个三字联的上联“蝉鸣树”,限定时间要学生对出来。班上的20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对出来,老师只好说出下联“蝶舞花”。王家政觉得很有趣,又为自己没能对出来而难过。他回家将课堂上的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是乡农民抗日农协会会长,还是个文化人。父亲鼓励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用心读书,多动脑筋,将来不但能对出对子来,还能写出诗来。
王家政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王家政的祖母。祖母经常同大孙子王家政说一些顺口溜、民谣、谜语等,祖母津津乐道,王家政听得津津有味。九十年过去了,有三个谜语王家政至今仍记忆犹新。其一:一个老头高又高,身上挂了千把刀。其二:一个老太矮又矮,身上挂了千只奶。其三:头戴珍珠白,身穿紫罗纱。出门三个月,霜打又回家。王家政猜不出来,祖母告诉他,说的分别是皂角树、白果树和荞麦。王家政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原来这些农村常见的事物,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他觉得祖母很了不起,扁担大的字都不认识,却能随口说出这些“有文化”的句子来。祖母说,你要好好念书,书里有趣的内容多着呢。在祖母和父亲的悉心教育引导下,王家政一步步走上了热爱古典诗词的道路。
走上工作岗位,传统文化的营养融进工作
1951年初,王家政参加工作,长期待在财会岗位上。
财务工作要求严格,日清月结,年终关账半点马虎不得。每到月底、季末、年终,是财务工作者的大忙时刻,作为总账会计的他起早贪黑,挑灯夜战是常态。每年年底向上级报送工作年报,那时交通不比现在,几十里路全靠步行,冰天雪地是家常便饭,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常以陈毅元帅的诗《青松》激励自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诵诗以表心志,克服困难,砥砺奋进,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工作苦、担子重不算什么,难的是坚持原则,同一些不良现象、不正之风正面交锋,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传统诗词讲究格律,严守章法,融入到他的性格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古代那些刚正不阿的诗词大家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工作作风,坚持原则,毫不动摇。他特别仰慕历史上几位以“梅竹轩”为题而作诗的诗人,对他们的作品百读不厌。比如元末明初张昱的诗:“古梅修竹两相亲,坐对高堂如大宾。空谷有人怜翠袖,雒阳无梦染缁尘……”雄浑悲凉,法度老成;再如与张昱同时代的胡奎的诗:“徐卿自是麒麟驹,当轩种树玉不如。雪后疏花映修竹,倚竹看花仍读书……”胡奎博学多识,淡泊名利,诗风清新明朗,质朴自然;还有梁兰的诗:“亭亭孤生梅,结根疏篁间。志操谅不异,况兹君子轩。幽芳袭庭宇,劲节凌云端……”诗人发自内心赞颂梅的傲然、坚韧、高洁、清雅。王家政自称“梅竹轩主”,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有一次,单位负责人拿一张不合理的发票要他报销,他当即摇头表示:“这项支出不合理,不能报。”单位负责人脸色一沉问道:“弄弄清楚,在单位是你领导我,还是我领导你?”他挺直腰杆严肃回道:“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谁也无权违反,按制度办事,我义不容辞!”他多次被调动工作单位,先后辗转13个部门,平均每三年调动一次。然而,他按规定办事、捍卫国家、集体利益的信念从未动摇过。他认真负责,成绩突出,曾获得全县供销财会系统“火车头”的荣誉称号。
老树春深更著花,诗词、书画、京剧齐头并进
工作数十年间,王家政的工作和爱好两不误。他见缝插针学习吟诵、创作格律诗词、书法、绘画,学唱国粹京剧,使自己的个人爱好、精神追求绝不断线。“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诗乃寄情之具,非深于情者不足以言诗。
1984年,他退居二线后,没有戏于方城,没有舞于广场,而是重拾儿时旧梦,笔走龙蛇,烟云满纸;低吟长啸,高唱狂歌。
王家政的书法
一次,他乘飞机去北京,心潮澎湃,欣然命笔,赋诗一首:“拔地凌霄昊宇游,云烟缥渺兴悠悠。长江似练山如髻,无限风光眼底收。”这首诗获得诗友们的一致称赞。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专心致志地投身到传统格律诗词创作、书法研习的实践中,几达废寝忘食。他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充沛的精气神,讴歌共产党、讴歌新时代、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多年的实践,使他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诗词、书法创作进入佳境。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调寄《沁园春》:“奋斗百年,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叹昔时贫弱,任凭宰割;山河破碎,厄运连连。倭寇如狼,列强似虎,御侮无能丧失权。为救国,唤工农联合,道义担肩。仁人志士群贤,启民智,协同挽倒悬。幸一声炮响,传来马列;千秋伟业,脱困攻坚。揽月旋归,载回霄壤,科技创新占领先。举世颂,看中华昌盛,锦绣鸿篇。”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他激动不已,挥毫写下:“勠力同心志气昂,神州圆梦意深长。时代课题宏伟业,江山红色永恒昌。”他曾担任首届江都县诗词协会秘书长、江都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先后成为扬州市、江苏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误赶路人。王家政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作品发表、获奖颇丰。1992年,荣获首届“中华诗词大赛”佳作奖。1994年,草书《滕王阁序》获“金刚杯”中外书画家作品大赛优秀奖。《沁园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喜赋》刊入《中华诗词》1998年第三期;他的书法编入《当代诗词手迹选》《国际中华艺术家大典》。2003年,他作《减字木兰花·贺北京市申奥成功》一阕,书贺北京申奥成功,获“辉煌北京——首届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老年组铜奖,同时被授予“全国优秀书画艺术家”称号。
要特别提到王老的书法。九十五岁的他,天天临池,从不间断。楷书、行书、草书,门门精通。他的楷书《琵琶行》字迹娟秀,气韵贯通,通篇透着清新、优雅。王老说,书写《琵琶行》,他花了近三个小时,一直坐在写字台前。扬州书法名家、扬州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杨小扬看了王老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王老的行草书在传统经典上下过较深功夫,笔法纯正,自然流畅,文气盎然。尤其是九五高龄所书五言联,气质高雅,无一衰笔,实属难能!”
在江都京剧票友中,王家政也是响当当的角儿。他唱老生,情融于戏,沉郁浑厚,声震廊檐。“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千钧重任我就要你担承。二犬子皆年幼难当重任,老朽年迈我也不能够担承。望使君放开怀慨然应允,救生灵积阴功,也免得我坐卧不宁。”这不,他又张口就来,是《让徐州》里的唱段。扬州琴师刘大林说,他为很多票友拉琴,而与王老的配合最天衣无缝。至今,王家政还坚持每周参加社区的京剧演唱活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幼学如漆,久诵成记。王老的记忆力令年轻人也望尘莫及。“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采访的最后,王老表演了他的又一个拿手好戏——背诵古文。700多字的《滕王阁序·并诗》,他背诵起来畅通无阻,毫无差讹。王老的女儿说,他能背好多呢,《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赤壁赋》等。他简直拥有一个装了芯片的超强大脑!李厚尧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