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小西湖”为何获委员点赞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 胡 波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周岚谈及城市更新话题时,特地提到了南京“小西湖”片区的城市更新范例,让古城里的一块小地方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小西湖”片区曾经是南京老城区的一处棚户区。明代,戏曲家徐霖的私家园林“快园”内,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湖,文人雅士将其比作杭州西湖,誉为“小西湖”。随后的几百年里,“小西湖”逐渐隐入尘烟,周遭街区也随时间推移老化落后,成为棚户区。在该片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当地让“小西湖”水景重现于世,使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形成对话。这种对历史肌理的尊重,既守护了南京城南独特的文化记忆,也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城市文化连续性的破坏,为现代城市留存了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功能的再激活。“小西湖”片区城市更新采取“新旧共生”策略,在保留传统茶馆、民居院落的同时,引入虫文馆、灯彩工作室等文化业态,形成“居住+文旅+商业”的复合生态。这种功能叠加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历史街区的侵蚀,又通过文旅赋能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使老城区从“静态保护区”转变为“动态生活场”。

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空间重塑,而是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功能激活和模式创新的多维共振。这种“微更新”能够实现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其背后蕴含的精细化治理思维,既守护了城市的文化根脉,为居民创造了更具归属感的生活场景,也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参考样本。如今,这种低冲击、可复制的经验已推广至南京14个老城区更新项目,为高密度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实施城市更新。南京“小西湖”片区的城市微更新范例告诉我们,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保留原有真实的历史风貌和生活肌理,关键在于为城市留住“乡愁”,丰富社区文化和商业业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

编辑 : 宋学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