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桥上江南·好传承丨古桥记忆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一座古桥,蕴藏着一段珍贵的故事;一座古桥,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一座古桥,唤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传承。打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一起走进记忆中的古桥—石家桥。

石家桥

石家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老街北面,坐落在庙泾河上,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石家桥的由来,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沈巷村何家浜有个人叫沈秋祚,人称“出了齐门第一家”,家中财富很多,可惜无一子半女。旧时人相信命运,于是他就想做些积德行善的好事。庙泾河畔有一座建于明朝的里仁禅院,香火一直很兴旺,边上又是热闹的小集镇,但是人来人往都得通过摆渡,很是不便。于是,在宣统元年(1909),沈秋祚出资在石桥小集镇边上造了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就是现在的“石家桥”。

居住在庙泾河边的老人回忆道:“在我小时候,这边就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小集市,桥的南面正对着街道,北面正对着里仁禅院,这里每天都是人来人往,那时候我总喜欢和小伙伴相约到桥边来玩,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童年回忆。”如今,石家桥虽已褪去昔日的繁华,但风韵依旧。

石家桥

在石桥流传着一句话:“歪带帽子大阿哥,石家桥上走不过。”按照字面意思是说石家桥距离水面比较高,在桥面上走一定要戴好帽子,否则帽子容易被风吹走,但也有人说这其中隐藏着更深的意喻,暗指鬼鬼祟祟、不光明正大的人就不能从这座桥上通过。虽历经风吹雨打、冰雪侵蚀,但距今已有百余年的石家桥依然屹立不倒,仍旧是附近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民间的传说为这座古桥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而淳朴的民风也跟随着这座古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又到江南烟雨时,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雨水打湿的石家桥上,眺望远方,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里,感受岁月的温婉,历史的美好,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收藏在心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於苏云 通讯员 汤彧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