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16所大学外,也有一些“双一流”高校被指即将扩大今年的招生名额。例如《厦门日报》报道称,今年厦门大学的本科也将扩招,但具体增加名额需要等待教育部批复后公布。
同时,澎湃新闻也注意到一些高校提到近几年一直在持续扩招。
上海交通大学在3月5日表示,近年来该校一直“在‘小步快跑’,年均扩招近150人,主要集中在国家最紧缺的前沿学科”;南京大学则在题为《南京大学连续第四年扩大新工科本科人才培养规模》的消息中提到:“近三年南京大学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
根据澎湃新闻的梳理,在已宣布2025年本科扩招的16所“双一流”大学中,有7所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在2024年已开始调整。
除此之外,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985”高校在内的多所“双一流”高校,都在2024年进行了本科扩招。
在3月6日的记者会上,郑栅洁也提到,2024年“双一流”高校已扩招了1.6万人。
面向AI等新技术扩招
不过,今年高校扩招也与往年有所差别。
除了扩招顶尖高校更多、整体扩招规模更大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本轮名校扩招的生源,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中。
上海交通大学要“扩大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武汉大学将“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电子科技大学的扩招会“重点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领域人才需求”。
这届考生,上名校变容易了吗?
在“双一流”高校密集宣布扩招后,澎湃新闻也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声音,认为本轮扩招是“开闸放水”,会降低名校录取难度,甚至会催生学历泡沫:
《中国顶级大学集体“开闸放水”,这届考生赶上了近十年最大红利期!》
《扩招!2025届高考生赢麻了!今年绝对是最容易上大学的一年!》
但这些文章只看到了供给的增多,却忽视了需求也在增加。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娟等人的梳理,2021年时,“双一流”高校招生规模约为64万人。假定2022年和2023年招生规模变动不大的前提,那近两年3.6万人的扩招名额占整体的比例为5.6%。
但与此同时,从2021年到2024年,高考参考人数也从1078万人增长到了1342万人,增幅达24.5%。考虑到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受到了中职单招被纳入高考统计口径这一影响,用应届普通高中生人数做计算更为合理——从2021届的792.7万人增长到了2024届的905万人,增幅达14.2%。
针对本轮名校扩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分析,国内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当更多人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既能缓解个体焦虑,也有利于优化人才结构。”徐星说。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则提到,“优质本科扩容不是简单的数量扩招,而是通过增加高水平教育资源供给,缩小区域、校际差距,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并进。”
澎湃新闻也注意到近两年的“双一流”高校扩招中,包括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名额扩招数量较多,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考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概率。
不过,这轮高校招生扩招,至少短期内会对文科考生产生不利影响。多所知名高校都提出要着重发展新工科,例如综合强校复旦大学近期宣布“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