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三十余载守护兄长 以善为灯照亮人间至情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在苏州太仓市浮桥镇新邵村,一间干净整洁的屋子里,69岁的严国明与妻子殷琴芳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将“手足情深”四个字化作了最温暖的日常。从青丝到白发,这对夫妇用行动诠释了血脉相连的深情与责任。
一诺千金,接过父亲的临终托付
严国明的哥哥严月明自幼患小儿麻痹症,早年尚能勉强自理,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瘫痪在床。家中母亲早逝,父亲独自扛起照料重担。1988年,父亲也因病离世,临终前他紧握严国明的手,留下最后的嘱托:“一定要把哥哥照顾好。”此时32岁的严国明含泪应允,妻子殷琴芳亦毫不犹豫道:“有我们在,绝不让哥哥孤苦无依。”从此,这对夫妻的生活轨迹与哥哥紧紧相连。
相濡以沫,平凡岁月中的坚守
照顾病人,是一场与时间较量的马拉松。瘫痪在床的严月明无法自主进食、翻身,严国明夫妇便日复一日重复着买菜、做饭、喂食、擦身、按摩的琐碎日常。为防止哥哥生褥疮,夫妻俩在手机上设满闹铃:凌晨5点半翻身、9点换尿布、下午2点再次护理……寒来暑往,手机铃声成了兄弟情深的独特注脚。严国明曾四处打零工维持家用,妻子则一边照料两个孩子,一边帮丈夫分担护理重任。面对旁人的不解与劝告——“送养老院吧”,严国明总是摇头:“哥哥习惯了我们的照顾,别人照顾不好他,我也不放心”。
以德传家,亲情滋养大爱之光
30多年的付出,让这个家庭沉淀出厚重的情感力量。严国明的儿女在父母耳濡目染下,也十分孝敬叔叔,家中新建房屋时特意为严月明留出宽敞的房间。当侄子侄女围坐床边时,严月明嘴角扬起的笑意,成了夫妻俩最大的慰藉。“希望哥哥多活一天,多开心一天”,这是严国明朴素的心愿。他用行动为儿女树起家风——以德为先,以善为念。
岁月留痕,白发不改赤子心
如今,严国明鬓角斑白,却仍如30多年前那般坚定。他曾获评2024年度“太仓好人”,但于他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是哥哥的一声“弟弟”。30多年里,他未曾远行,却用双脚丈量出亲情的厚度;他不懂豪言壮语,却以无声的守护诠释了中国人血脉深处的仁义与担当。
严国明的故事,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浮桥的街巷,更照见了人性最本真的光辉——亲情无价,大爱无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