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骏图局部 清·郎世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鬓边戴柳球,还有这个功效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古代的清明节,是和柳连接在一起的。在清明这一天,沿街有叫卖杨柳的。人们买来插在门上,农人以插柳日的阴晴来占卜今一年的雨旱。柳条插门,还有其他说法:一是避疫驱邪,二是“明目”(保健作用),三是纪念介子推,据说他是抱柳木而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插柳源于唐代宫廷的赐火仪式。获得皇帝所赐新火的达官显贵引以为荣,将传火的柳条还插于门前,以炫耀于人。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这是唐人韦庄在词中记下的清明前后的习俗——妇女们在这一天鬓边戴柳球,这一习俗延至清代仍然盛行。鬓边戴柳球,有何功效?《清嘉录》说:“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永葆青春。
那么,这个“柳球”是什么呢?学者们曾就此讨论过,但说法至今没有统一。解玉峰在其编著的《花间集笺注汇校汇注汇评》中解释:柳球,弯曲柳枝成球形。清明日妇女有带柳的风俗。宋协周、郭荣光主编的《中华古典诗词辞典》则解释为:古代妇女的首饰。谢永芳校注《韦庄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中说:柳球,即柳圈。旧俗,清明节戴柳圈发饰以去毒避邪。段成式《酉阳杂组》卷一:“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毒。”张炎《庆春宫》序云:“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袯禊而去,亦京洛旧事也。”
这几种说法其实都有些差强人意。
柳圈造型平面,柳球造型立体,两者似非一物。且“弯曲柳枝如球形”,戴在头上,无论是重量还是体积,终是蠢笨了些。而笼统说是古代妇女首饰,却为何要和清明扯上关系?难道这种首饰只能清明前后戴,其他时间不可戴?
诗词源于生活,有些民俗活动消失了,但有些民俗活动保留至今。
潘君明、高福民主编的《苏州民间故事大全》里说了一个“三月初三插柳球”的故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江南水乡家家户户都要折几枝刚爆芽吐叶的柳条,连皮带叶捋至柳梢,挤成一个柳球,插在大门门框上。这里就提到了苏州民俗中的柳球做法。
无独有偶,扬州人汪曾祺在《大淖记事》里也提到柳球,他说:清明插一个柳球(杨柳的嫩枝,一头拿牙咬着,把柳枝的外皮连同鹅黄的柳叶使劲往下一抹,成一个小小球形)……
北大教授、湖北人废名也提到“打柳球”:“把柳条的青皮撕开,然后连着叶子一直剐到柳树枝头。”
从苏州、扬州到湖北,“柳球”的做法是统一的。大概,这才是“柳球”的正解。
春游晚归局部 宋·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踏青玩什么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由这首宋人诗作可见,清明踏青之风的盛行。秦少游也说,“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
那为何清明流行踏青?其实,踏青是上巳节的习俗,入宋后,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合一,来自上巳节的习俗也被归入了进来。
清明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此时草木抽芽之时,故而不怕踩踏,所以也才有了踏青之习俗。踏青又叫春游,以前也被称为探春、寻春等。《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可见早在西周,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经是一种礼制了。“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历代古籍上都有踏青的记载。
来自上巳节的习俗还有“曲水流觞”。到宋代,春日和暖的时候,都不妨曲水流觞,清明时也不例外。
此外,人们在清明时,还会参加斗草、斗鸡、蹴鞠等活动。
“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是宋人晏殊笔下的清明场景。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其起源已无可考,在南北朝时称为“踏百草”,唐朝称为“斗草”或“斗百草”,到了宋代,斗草之俗日盛,尤其在草木茂盛的清明。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唐人花蕊夫人在清明前后看到了斗鸡场景。斗鸡在战国时代便己盛行,唐宋时斗鸡之戏盛于清明,成了应景之俗。
此外,还有“蹴鞠”和“秋千”。杜甫就在清明前后写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这些久远的诗词,为我们保留了平民生活史的生动一页。臧磊
明·陈洪綬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陶善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