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此前诗歌的境遇,现在的热闹场景,不禁让人追问,难道全民诗歌热又回来了?
“穿越月色宁谧——叶芝诗歌新译与精注新书分享会”,不少人被讲座吸引,站着听讲。 先锋书店供图
诗歌: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四月正是读诗的季节。”在4月12日于先锋书店举办的“穿越月色宁谧——叶芝诗歌新译与精注新书分享会”上,面对近百位观众,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在发言中如此表示。
这不是一句空话。线下的诗歌活动如火如荼。先锋书店是南京的网红打卡地,也是南京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在整个四月,先锋书店计划举办的8场文学活动中,与诗歌有关的就有3场之多,而在过去的3月,先锋书店内也已成功举办了2场诗歌活动。
刚刚过去的3月下旬,南京溧水区举办了“春之颂,我们一起读诗歌”活动,吸引了著名诗人韩东、胡弦、王计兵与超二十万线上线下诗歌爱好者们的参与。
而在线上,诗歌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网站、微博、微信等人们日常“离不开的”平台都成为诗歌的载体,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我们读诗”“每日诗歌”等新媒体账号迅速崛起,拥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粉丝。其中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的微信公众号积累了50多万粉丝,“为你读诗”的粉丝量即将突破200万大关,这些公众号推送的作品,动辄都有数万乃至数十万的阅读量。由中国作协创办的中国诗歌网,已有注册用户30余万,日均访问人数达到80万,日均收到诗歌作品近3000首。而腾讯公布的数据也相当惊人,用户每天在微信上创作的诗歌数量远远超过《全唐诗》。可以说,没有一个时代,诗的产量会达到如此程度。
凡此种种,都似在表明,全民诗歌热正在到来或即将到来。
诗人高翔曾发起创办闻名全国的南京“诗人角”,见证了40年来诗歌的冷与热。他认为,当下确实存在一股诗歌回归的热潮。“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数字化时代,人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割裂:算法推送构建的信息茧房、社交媒体的表演性生存、元宇宙概念引发的虚实焦虑。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形式,在此时就成为了对抗异化的精神锚点。2022年北京单向空间举办的‘深夜读诗会’,参与者常在凌晨两点仍不愿散场,这种集体性的诗意栖居,折射出现代人重构精神家园的迫切需求”。
但同时,他也认为,当下的诗歌热潮与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有着很大的区别。“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上升期,人们对未来总体是有美好预期的,当时的诗歌热潮也透露出鲜明的文艺复兴的特征。在80年代的诗歌热潮中,人们更注重的是思想解放和社会批判,承载集体启蒙的重任,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人们同时面对信息爆炸,娱乐方式多样化,诗歌可能只是众多文化形式中的一种。人们在诗歌中倾注的可能更多的是情感宣泄和自我表达,承接的更多的是个体焦虑。”高翔说。
80年代的高翔
诗歌的全民化时代已然到来
20世纪80年代的确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也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期,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让人有点眩目,激发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诗歌成为情感和思想的出口。
据高翔回忆,在1986年,受“英语角”的启发,他联合诗歌圈同人在南京市鸡鸣寺和平公园创建了南京“诗人角”。每个活动日,社会上的及校园里的诗社成员都约定俗成地会聚到和平公园,有的用绳子,有的用铁丝,在树与树之间用玻璃纸绳悬挂手写的诗歌单页,互相展示交流。全国各地,近至安徽远到云贵,诗人们也慕名而来。原先不善于朗诵诗歌的诗人们,操着各地的口音,纷纷当众朗诵自己的作品。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互相欣赏,抱以鼓励的掌声。
对当时的全民诗歌热盛况,诗人西渡回忆,“当时我们对诗歌的狂热,大概只有崔健的音乐会和女排比赛可以比拟。”
但90年代初,特别是1992年市场经济浪潮之后。“人们的心境变了,社会也变得更为现实了,诗人的地位也直线下降,加上流行音乐、电视剧等娱乐形式分流了人们的文化注意力。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诗歌热退潮”,“诗人角”烟消云散。
近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年轻一代的自我表达需求等多种因素,合力促成了诗歌的复兴。
作家、诗人李黎认为,因为网络的普及,诗歌获得了空前便利的传播条件,诗歌目前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爆发期。
这股诗歌热潮中,也有回归的老诗人的力量加持。“有一个‘中国新归来诗人’群体,其中有来自民间草根的成员,也有知识分子和学院派诗人出身的,他们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长时间的蛰伏期,但现在又回到了诗歌现场,并成为当下诗歌热潮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高翔介绍说。
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诗人赵步阳认为,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文学特别是诗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诗歌民间刊物也随之不断涌现。同时,局限于当时的沟通手段和通讯方式,南京的“诗人角”也得以火爆出圈。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新媒体平台深刻介入日常生活,诗歌活动越来越多地在虚拟空间发生了。不过,伴随着这样的空间位移,在咖啡馆、图书馆、书店等各类公共空间,诗歌也没有退场,甚至迎来了某种热闹的景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的“全民化”时代已然到来。
王计兵
草根诗人的崛起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民诗歌热的退潮,更多的是草根写作的退潮,而知识分子写作,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坚守,并没有冷却。
高翔认为,诗歌场域始终存在“地表运动”与“地幔对流”的双重节奏:民间写作(包括草根写作)如火山喷发般制造热点,知识分子写作则如板块运动持续塑造文学地形。二者的张力恰恰构成中国诗歌的内在驱动力。
最近几年,外卖诗人王计兵、余秀华的写作带动了一波诗歌热潮,在高翔看来,他们是民间写作的代表,是上世纪80年代全民诗歌热中民间立场写作的延续。“王计兵与余秀华的诗歌现象,确实构成观察当代中国民间写作流变的重要样本,也是对学院派或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颠覆或冲击。他们的创作既延续了1980年代民间立场写作的精神内核,又在媒介环境、话语策略和接受机制上呈现出显著的时代变异,形成一种新民间性的创作范式。”
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直接以农妇身份撕破乡村社会的性压抑禁忌。王计兵的工作服则成为新民间写作的符号:2023年诗集签售会上,86%的读者要求其在扉页画外卖头盔。“他们的诗歌创作,既延续了1980年代民间写作的草根本色,又发展出应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新美学策略。当余秀华在直播间用残疾的手点击打赏按钮,当王计兵的电动车轨迹被系统实时监控,这些场景本身已成为后现代民间性的活体诗篇。他们的写作证明:真正的民间立场永远不会消亡,只会随着时代不断变形重生——就像田埂上的稗子,在除草剂的喷洒中进化出新的抗药基因”。
面对当下的诗歌热潮,高翔非常冷静,他认为,现在的诗歌热看似参与的人很多,写诗的人很多,各种活动也很多,但真正虔诚地写诗、读诗的人未必超过80年代。“现在很多人处于浮躁、焦虑的状态,很难静下心来写诗、读诗。当然,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一定会诞生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作,但他们必须是虔诚的写作者,在全民浮躁的时代,耐得住寂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