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以“薪火赓续 翰墨耕海”为主题,集中呈现如东县65位艺术家的67件精品力作,是如东首次以县级创作群体名义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展现新时代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与深厚底蕴,向全国观众传递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新时代的奋进之声。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李金华书法作品一幅参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展览题写展标,并参观展览,对这次展览和展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南通如东人杰地灵,培养了很多知名书画家,如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原部长蔡武,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等领导对展览表示祝贺。人社部原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原党组书记杨士秋,民政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罗平飞,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承志,人民日报原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张建星参观展览。
江海沃土育文脉 艺术薪火传千年
如东隶属江苏省南通市,古称“扶海洲”,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兼具渔盐之利与人文之盛。自唐代起,如东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兴盛,吸引扬州八怪等名家雅集,诗书画交融的传统绵延至今。1991年,如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为全国较早获此殊荣的地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在康平等艺术家的引领下,如东群众性美术创作蓬勃发展,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广受赞誉,被誉为“嗅得到海鲜味,闻得到稻谷香”,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奠定了“美术如东现象”的根基。
繁华盛世赓续江海文脉,翰墨丹青铭刻盛世繁华。南通人文底蕴深厚,先贤名人辈出,拥有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新侨之乡等多张名片,特别形成了“人才辈出、名家迭现,佳作纷呈、成就卓著,融通中西、多元发展”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
“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兴盛地,如东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扶海文化’融入中国美术坐标体系,展现出江海儿女耕海图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性,也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希望艺术家们继续深耕江海热土,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传承好“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江海气魄、文化传统、地域基因。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文化赋能显担当
近年来,如东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千亿级产业快速崛起,拥有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连续22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2024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中位列第29位。
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如东始终坚持文化强县战略,通过政策扶持、阵地建设、人才培育等举措,推动美术书法事业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深度融合,连续五届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东涌现出以方冰山、王冬龄、吴元奎、丛志远、任平、丁杰、康荣、管怀宾、罗拥军、潘金美、潘金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他们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担当精神,用作品证明:地域性从来不是艺术发展的局限,而是连接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
本次展览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的书法作品《乱书晏殊词》,洒脱恣意、气势豪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范扬的作品《智女掘港》《抗倭英烈小扣郎》,用画笔为勇敢奋斗、英勇坚韧的如东掘港儿女立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顺智带来作品《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谈及画牛,表示如东海子牛很有特点,未来有机会将为其作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罗拥军的作品《故乡印象——洋口港》,洋口港开拓者工笔人物着色鲜润、层次井然。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丁杰展出的水墨长卷《如东三河六岸新貌》全长21.8米,将三河六岸的花草树木、桥廊路道和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热爱之情一一呈现在画卷之中。他表示:“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传播如东故事,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在参观展览后认为,如东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非常不简单,展出的书法和绘画都非常好,还有后起之秀,预祝如东县文化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扶海大地火热的发展实践,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希望艺术家们继续以如东为灵感源泉,用笔墨描绘江海气象,进一步提升如东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东、走近如东,关心支持如东经济社会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民间艺术绽异彩 时代精神共交响
本次展览特设“如东农民画精品展”板块,精选16幅反映百姓生活、渔家风情的民间绘画作品,以鲜活笔触描绘南黄海风情。这些凝结着海盐结晶的佳作,让观众既能触摸滩涂渔港的淳朴之美,也能感悟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既可见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亦能睹当代艺术的先锋魅力,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如东文化工作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正气锐气。
如东农民画源自清代桃花坞年画,融合灶头画、木雕等传统工艺,以鲜活笔触描绘《渔姑》《欢乐渔家》等南黄海风情,600余件作品曾亮相国家级展览,多件被国内外馆藏。此次参展作品既传承传统技法,又注入时代精神,与书法、国画、当代艺术同场辉映,构成一部“流动的地方美学史”。作为如东县实验中学美术教师,又是如东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冒孪国带来一幅农民画《晒鱼干》,色彩鲜艳,笔墨灵动。“2018年,在如东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我创建了农民画校园非遗工坊,将农民画引进学校,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农民画的魅力,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传承农民画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新。”她说,如东这片热土上的农家、渔家生活中,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她的灵感宝库。
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厚土壤。本次展览,是对如东美术成就的总结,又是一次关于“何以中国”“何以当代”的艺术探索,也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本土与世界的美学思考。未来,如东将始终秉持扎根黄海之滨、服务人民群众的朴素信念,深入挖掘江海文化、移民文化、耕海文化、红色文化、围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全力推出一批具有如东特色、滨海标识、盐港内涵的精品力作,让如东文化绽放新彩,让城市乡愁可触可感。
通讯员 顾艳 徐继康
校对 石伟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