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生们正全力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时,旁边的机器人裁判正在聚精会神地打分。这是4月18日,记者在南京医科大学“本研一体 师生共赛”2025年临床技能竞赛现场看到的一幕,记者采访获悉,今年大赛创新形式,引入了AI技术,以科技赋能医学教育新态势,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机器人通过一帧一帧的图像识别,获取考生的操作动作、数据等关键信息,然后传到电脑上,进行AI自动分析,会给出相关的一个数据评分。”竞赛总裁判长、第一附属医院周蕾教授告诉记者,现场还有裁判会根据机器人做不到的地方,再进行判断评分,两者结合能够给出更客观的有效性评分。
除了机器人辅助裁判,记者在考场还看到了通过AI投影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急诊室场景,让考生可以身临其境地锻炼自己的实操能力。
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大赛将本科生、研究生、高年资青年教师竞赛整合,通过特色赛制与命题创新,形成大于三的合力,有效区分并测量三类三级基础技能与教学能力目标,逐层评价反馈,推动教学相长。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冯锋表示,“这样的整合,不仅对带教老师是一种锻炼,如果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的处置方案。同时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更好地反映临床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
记者获悉,本次竞赛邀请承担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12家单位,组织4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及2名高年资青年临床教师组队同台竞技。所有选手要经过11站考核,所有考题均从临床情境出发,围绕临床能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操作能力,人文沟通,职业素养,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
“要以‘AI+’为抓手,加速智慧医学教育转型。”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强调,技能大赛的闭幕不是终点,而是教学改革新征程的起点,他希望全体师生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以“一流附属医院”建设为依托,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共同书写南京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校对 胡妍璐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