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亳州游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一眼千年亳州游
李厚尧·杨恒金
乙巳年暮春时节,我们一行来到心仪已久的亳州旅游。皖北名城,别称谯城。其名字总被许多人误读为毫(háo),而本地人笑言:“亳”字上半是‘高’,下半是‘宅’,意为高处建筑,庇佑四方,言下充满了自豪的色彩。这座有4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商汤立都之地,老子庄子故里,曹操华佗故乡,更是“药都”“酒乡”“长寿之乡”,人文底蕴与市井烟火的完美融合,繁华处,古巷里,承载着古朴的韵味与诗意的情怀,贯穿古今,绵延不绝。
漫步街头,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呈西北东南走向,穿亳州城而过,路牌上“魏武大道”“华佗路”“芍药路”次第掠过,仿佛一部摊开的史书。穿城而过的涡河,水波轻漾,倒映着两岸青砖灰瓦的老街,与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织成一幅古今辉映的画卷。
北街历史街区的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是亳州的第一张名片。这座清代的戏楼,檐角飞翘如振翅之鸟,通体镶满立体雕刻的砖雕:龙凤腾云、三国故事、八仙过海等,栩栩如生。刀工细如发丝,彩绘历经三百年仍艳丽如初。导游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匠人用生命雕刻的时光。”
最令人惊叹的是夜幕下的花戏楼。多媒体光影将《长坂坡》的鼓点投射到砖墙上,赵子龙的银枪与曹操的旌旗在虚实间交错。抚摸花戏楼的砖墙,指尖会触到时光的温度。52幅砖雕如流动的历史画卷;《郭子仪上寿图》里,42个人物眉目传情,马夫拽缰的力度胜过三百年风霜,依然鲜活;《白蛇传》中许仙伞角的雨珠仿佛随时会滴落下来。而木雕更是惊心动魄,六百位三国人物在坊间厮杀,赵云的银枪挑破时空,诸葛亮的羽扇摇动风云。所有的雕板拼接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咬合。站在彩绘斑驳的藻井下,看着《龙凤呈祥》的金粉在骄阳里闪烁,终于懂得:所谓“国家宝藏”,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用刻刀写给未来的礼物。这即工匠精神:雁过留声,人去留名。
如今的戏台前,穿汉服的少女举着手机直播雕花雀替,白发老者对着“空城计”木雕给孙儿讲三国。铁旗杆的影子斜斜映在青石板上,与共享单车的钢架叠成奇妙的时间拼图。文物保护专家用三维扫描复原砖雕的每一道刻痕。戏剧学院的学生在回廊里揣摩“阳春”这座曾属于商帮的山陕会馆,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课堂。
如果说花戏楼是亳州的“面子”,曹操运兵道则是“里子”。曹操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应对群雄割据局面而修建的地下军事设施,被称为“地下长城”,纵横八千余米,青砖砌壁,券顶如虹,藏兵洞、陷阱、通气,暗藏玄机,体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精妙。这一设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曹操借此秘密通道,巧妙调兵突袭袁绍,以少胜多。这一通道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亳州“古今辉映”的象征。导游带着我们躬身穿过狭窄的通道时,用手电扫过砖缝间的箭痕说:“曹操当年靠它奇袭袁绍,如今我们靠它玩秘室逃脱。”地道出口处,一群身着汉服的少年正用VR眼镜“穿越”回赤壁战场,虚拟的火焰与真实的砖墙重叠,让人恍惚:究竟是我们走进了历史,还是历史闯入了当下?
若要纵览亳州的魂,必去亳州博物馆。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陶楼、曹操的“衮雪”的拓片、华佗的《青囊书》残页……一件件文物如时空碎片,拼接着“三朝古都”的辉煌。最动人的是一组宋代药碾与现代制药设备的并置:碾盘上的凹痕与流水线的钢影,诉说着同一种执着——对生命的敬畏。
美景赏过,美酒不得不尝。亳州的酒,是古城历史上的一种养生注脚。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将家乡亳州减家店所酿的“九酝春酒”,进献汉献帝,因其“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的独特风味被汉献帝赞为“佳酿”,并赐予酿酒人减洪二十只御用白瓷坛。减洪将白瓷坛装满自酿美酒深埋地下,并郑重立下“千年后始得启封”的遗训。
五百年后,唐代减家后人挖井时意外发现一枚竹简记载了这段往事,唐玄宗听闻后下令搜寻,虽未找到古酒,却意外让亳州新酿的“古井酒”名扬天下。特别是“事事顺”冠名的古井贡酒在亳州几乎成了某种咒语,风靡全城乃至全国。酒店里,商贩的推车上,乃至政府大楼的接待处,这种琥珀色的液体无处不在。“事事顺”不单单酒质优良,她的名字也特别诱人,中国人谁不盼望事事顺呢?“事事顺”这千金难买的酒名是年轻有为的王亚洲先生精心创造出来的,别看王亚洲还很年轻,他已是古井贡酒事事顺酒销售公司的董事长。在古井贡酒的文化博览园,我们看到工人们将成箱的“事事顺”搬上货车,那阵势恍若古代运送贡品的队伍。一位满面红光的中年男子正指挥着装车,见我们看得出神,便递来每人一杯:尝尝,这是我们的镇厂之宝。酒液入喉,热流直下,确有几分荡气回肠之感。暮色初合时分的亳州古城,总让人疑心跌进了唐宋的黄昏,青石板沁着三百年汗水的润泽。老街的酒肆渐次亮起“事事顺”的红灯笼,酒坊列阵如兵,坛身“映红霞”三个描金字竟比晚霞更艳三分。入店喝酒微醺的客人开始哼唱“二夹弦”,沙哑的调子攀着酒香爬上屋脊,惊醒了砖雕、梁上栖息的燕子。忽有人酣吟道:……历代君王禁,当为赤子讴。斜阳照古道,涡水荡新愁。俊杰生灵地,物华出宝州。深情难舍去,何日再来游?
徜佯在亳州街头巷尾,浓浓的酒香里还嗅到酸涩的药香。神医华佗的魂浸润在每一缕药香里。药都的气派在“康美中药城”展现得淋漓尽致,漂浮着苦涩的陈皮的酸香。据介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药材基地,育有药材400多种。
馆外的芍药花海正值盛放,游人如织。1982亩的芍药花海曾创下吉尼斯纪录,连天接地的芍药花团锦绣。花海旁孩童奔跑嬉戏,老人闲坐喝茶。药都的浪漫,原来是这般磅礴又温柔。
我们来到华祖庵游览,庵内古柏参天,回廊幽深。药圃中,牡丹含露,芍药吐芳。华佗亲手开凿的药池碧水如镜。一位老药师正用铜碾研磨白芍,质如白玉,药性温厚,是华祖留下的福泽。庵后的五禽戏广场上,晨光熹微,数百人列队而立,慕虎扑、仿鹿奔、效熊晃、学猿跃、似鹤翔。一位白发老人笑道:“华佗的五禽戏,治的是古人的病,养的是今人的生。”的确,亳州人将养生刻入基因,晨练五禽戏,午饮养生茶,暮泡温泉,夜食药膳。药都的智慧,早已化作日常生活的呼吸。长寿之乡已成为亳州的又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成为皖北的奇迹。至2024年,亳州市百岁老人达715人,已远远超过国际长寿之乡的标准(每百万人达70人以上),如今亳州90岁以上老人随处可见,民间普遍流传着:“六十比较小,七十不算老”的俗语。
探询亳州长寿之乡的千年密码,当地老者告诉我们秘笈有四条:一是道家养心。作为老子、庄子故里,亳州人深受“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心灵澄澈,生活节奏舒缓。道家法门与华佗“五禽戏”结合,形成全民健身风潮,习练者超百万;二是药食同源。众多的药材,让亳州人把药膳、药茶、药酒融入日常饮食。当地弱碱水与高蛋白小麦,进一步优化了居民的体质;三是酒文化助力。研究发现,古井贡酒中富含4一乙基愈创木酚等抗衰老成分,许多百岁老人有每日小酌的习惯,“酒为百药之长”的理念深入人心;四是政府护航。亳州政府通过“高龄补贴”百岁老人每人每月500元,还有“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等社区优质服务。蒙城县两社区曾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称号。医养结合与孝道文化并重,让长寿成为可持续的民生福祉。
离亳前夜,我们漫步陵西湖畔,对岸的商务区灯火璀燦,仿古游船划过湖心,惊起几只白鹭。想起初到时那句戏问:“city不city啊?”此刻方觉,亳州的答案早已藏在花戏楼的砖雕里、运兵道的青砖中、华祖庵的药香间。
这座城市活像一株千年芍药,扎根历史,花开当下。当古老的文化基因遇上现代的文旅创意,当药都的智慧化作养生的日常,亳州便成了“最不像城市的城市”,不追逐喧嚣的“现代性”,而是将时光酿成了诗。离亳州的高铁站不远,巨幅广告牌上写着:“中国药都,养生亳州”。车窗外的芍药花渐远,但我们知道,这古今交响,永不落幕。
返程途中,我们一行人兴奋不已,我特拟一首小诗:
一眼千年亳市游,青山夕照景明幽。
耄年揽胜豪情在,醉咏天工花戏楼。
2025.4.19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