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教育改革难题,
他倡导不能仅刷题,增加“工程教育”
唐江澎是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物,曾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他在2021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提出,好的教育应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共鸣。
“我认为现在中国教育改革有两大难题,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第二、评价方式也要转变。”唐江澎表示,“我们不能不刷题,但是不能仅刷题,无论是事实的层面还是教育理论的层面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用刷题的方式培养不出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和适应未来AI时代的新人。”
中国教育改革突破点在哪里呢?唐江澎说:“我一直在呼吁在我们中小学的课程体系里,除了传统的文科和理科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个工科的教育体系。也就是说,要把工程的课程,把制作、制造,创新、创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到整个高中形成一个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也提出来,要创立一批科学高中,我认为科学高中首先就应该大力加强工程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制作上能有所发展,因为工程思维和理科思维是不太一样的,它强调问题意识、产出导向和反思品质,这些都是培养一个问题解决者所应有的思维品质。”
唐江澎提出,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有一点改变。简单的纸笔考试只能检测可以用纸笔来测试的那种素养,而这只是人诸多素养中的一点。简单的总分相加的模式来录取学生,未必就一定就合理。“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总分加上一些定向相关性,什么叫定向相关性?比如,你是考中文系的,我就更看重你的语文成绩;你是考数学系的,就更看重你数学的成绩,而不是把总分一加,结果数学高的人考到中文系去了。”
站在大学的立场看,
他提出中学应增加“通识教育”
唐江澎告诉记者,他最近参与了科学高中建设标准的研制。“就在昨天,我还在上海参与了‘全国中小学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我们想把工程教育的标准、工程教育的设施配置标准、工程教育的师资培训路径和工程素养的考核慢慢做出来,让中国孩子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一点点改变。”
目前,唐江澎担任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他现在更多地关注一下大中衔接的贯通式培养,站在大学的角度和立场上,看中学应该怎么做,给中学提一些建议,在中学推进一些项目。“我发现世界上的一些精英大学都非常重视加强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有别于大学对人专门知识的一种教育,它是培养人的一生幸福能力的一种教育。我们把通识教育编了一套书《来吧,我的大学》,供大家阅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未来我们准备编一套当代教育丛书,把一些好的大学的做法介绍给大家,也欢迎对教育改革感兴趣的学校来和我一起做。”
积极拥抱AI,
同时也呼吁保留“小黑板”
AI时代,教育该何去何从。唐江澎表示,当下讨论DeepSeek有什么害处,就像电发明之初争议“会不会电死人”一样。站在历史节点上的人们,要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超越争议,聚焦问题解决,利用技术创造美好未来。我们也应在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中谋划教育未来。“AI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文明层级的跃迁——它或许如电灯驱散黑暗一般,以指数级算力与认知突破,照亮人类探索未知的新航道。AI学伴会让良师如影随形,学程设计会让课程因人而异,AI使教育真正有可能俯下身来为人的成长服务。”
唐江澎认为,AI时代,教育应该拥抱AI,利用AI为教育赋能,同时他也呼吁传统教学中一些做法依然值得保留。“我呼吁教学中小黑板的回归,它书写的有限性使得我们的作业必须进行优选,它书写的不便捷性又使得老师在抄写的过程中和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都以从容的思考为前提。当我们的教学节奏突然间因为书写的繁难而变得从容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深入性发生了,而我们今天的一切快节奏、电子化使我们思维少了那么一点从容,少了那么一点深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