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点赞!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灵眸智臂”,让文物“活”起来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4月28日讯(通讯员 汪涛 记者 陈咏)千年文物遇见智能科技,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感注定得到提升。记者28日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戴乐菲带领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与扬州市双博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达成合作,他们将自主研发的“灵眸智臂”智能机械臂系统应用于文物展示。这一跨界融合项目,通过精准操控与智能交互,最大化展示文物细节,为观众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记者了解到,“灵眸智臂”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计算机视觉于一体。该系统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机械臂的自适应精准操作,即便在复杂的展示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运行。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构建高精度的环境地图,确保机械臂在无需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精准还原文物细节,不仅提升了观赏体验,也确保了文物安全。此外,该系统支持语音识别、方言交互以及多语言导览功能,使得残障人士能够通过语音或传感器指令与展品“对话”。据悉,它采用的分布式协作架构和模块化设计,使得功能扩展变得简便,该系统有望在教育、医疗、珠宝展示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采访获悉,在扬州双博馆的试点应用中,“灵眸智臂”生动展示了雕版印刷技艺的精妙和瓷器纹样的细腻。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表示:“这项技术解决了传统展览互动性不足的问题,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的数字化资源。”

操作演示

作为由学生团队主导的项目,“灵眸智臂”从技术研发到实际应用仅耗时8个月。“此次合作不仅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检验,更是学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果。”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石范锋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支持此类创新项目,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科技研发,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