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快评|以专业守护失能老人的生命尊严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失能失智老人达4500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专业养老机构高昂的费用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长期以来,照料失能老人的重担几乎都落在家庭成员肩上。“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时间照护失能老人,不少还是“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让这些家庭承受着经济和精力的双重压力。
我们都知道照护失能失智老人很难,难在哪里?难在它是一件专业的事,导尿管、压疮、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基本搞不定;难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得闲。长期照护师的出现,让这些家庭成员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照护体系。与家庭成员或普通护理员相比,长期照护师需要具备更全面的技能,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疏导甚至急救能力。
在传统养老模式下,普通护理员对失能老人的照料仅限于维持基本生命需求,比如定时喂饭、擦拭身体、协助翻身等机械式护理。这些基本照料虽然保障了老人的生理机能,却忽视了他们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相比之下,长期照护师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照护,大幅提升了老人的生存质量和尊严感。对于失智老人,长期照护师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延缓认知衰退,并秉持“尽量少伸手帮忙”的原则,在维持老人身体机能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他们的自主和尊严。
老龄化社会的真正挑战,不仅要让人“活得久”更要让人“活得好”。长期照护师职业化的深层价值,在于让专业的照护服务普及开来,让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可承受范围内,让从业者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就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当失能老人不再被视为“家庭负累”,当照护师不再被贴上“伺候人”的标签,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晚景的关怀与呵护。
4500万失能老人,不应只有疲惫的家人独自照料。长期照护师职业证书的颁发,不仅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更象征着中国正开启“老有善护”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尽管前路尚远,但这一步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个文明且进步的社会,应当确保每一位成员在步入暮年之时,仍能感受到被尊重与关爱的温暖。
评论员:万惠娟
校对 潘政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