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孝经图》局部
黄教授介绍说,古代帝王、官员服饰中有方心曲领,套在颈部的一种领饰,以白罗为之,作用在于避免衣领耸起。帝王的通天冠服、远游冠服中皆有方心曲领。《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具服远游三粱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绛纱袍,白纱中单,皂领、褾、襈、裾,白裙襦,白革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宋代开设方心演绎成圆环状,下连一个锁状的“方心”,兼有装饰功能,与西方的领带功能接近。当然中国的方心与西方领带是两种历史、文化下的产物,并没有文化关联。宋代《女孝经图》中有帝王着方心曲领图像。方心曲领自隋唐以降,到宋辽元明均有使用。至清代则不复存在。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 清宫旧藏
女服中,也有与领带关联的是帉帨。帉帨本是古代的一种佩巾,形似现在的手绢。通常挂在腰部,属于腰饰一种。但是帉帨又不是普通手巾,长度30-100厘米不等。到了清代贵妇的服饰上,帉帨不在系于腰部,上升到系于朝服胸前第二个纽扣上,手绢的功能退步,领巾的功能上升。此时帉帨名称也变化为彩帨,与朝冠、金约、领约、朝珠一同组成清代女朝服的部件。其长度可以数十厘米,由胸前第二粒纽扣垂至朝服之下裳部位。试想垂于胸前的彩帨如果还是手绢,用于擦拭,留有污迹,影响贵妇形象。垂于朝服之外,强化的是妆饰性,不能说是领带,可以说是衣巾,称彩帨还是准确的。
清代的彩帨是有等级区别的,色彩、纹饰、绦、配饰不同,等级不同。比如皇太后、皇后、贵妃、妃、嫔的彩帨用绿色,皇子福晋、贝勒夫人、民公夫人的彩帨用月白色。臧磊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