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春天里·谢中霞个展启幕:以色彩与诗意为生命赋形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春分》、《谷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蓝色椅子》、《红树林里的鸟儿》、《马儿的黄昏》……5月8日,“江苏省美术馆艺术家个展——春天里·谢中霞”画展正在热展。展览汇聚艺术家谢中霞近年创作的35幅油画,通过细腻的色彩语言与虚构的叙事场景,呈现了一场关于自然、生命与女性精神的视觉诗篇。

在捕捉自然灵韵中探索精神性的表达

“基本画的是我们家的花园,因为我平时喜欢种花弄草。大部分是这两年的新画,这次拿的全部是布面油画,生活气氛浓一点,接地气,但也有一些解构性的作品,情绪向内求,与自然对话。”面对冒着大雨赶来看画展的朋友,她的感动溢于言表,“非常感谢来看展的老师和朋友们,尤其看到年逾八旬的老艺术家,冒那么大雨赶来,真的很感动。”

谢中霞成长于江南,其作品始终浸润着江南文化的婉约与玄秘。展览中,《春分》与《谷雨》以季节为线索,通过幽微的蓝色影调与光影交织,捕捉自然转瞬即逝的灵韵。画面中园林回廊的意象、宋画鸟雀的轻盈姿态,以及草木的朦胧肌理,既是对传统文人画“格高调雅”的致敬,又以油彩的洒脱笔触重构了现代视觉语言,在油画与水墨的边界中探索精神性的表达。“如果艺术仅仅是复制视觉世界的所见,仅仅提供观者对世俗的关怀,显然已经不能代替当下的感知,还需要一种精神性的关照,艺术的魔力是不断打破被定义的艺术边界。重新检视和质问现实被理解和和呈現的手段,空间和时间一样都是有弹性的,它们根据看者的速度和位置发生变化,我们的身体随着记忆可以使人在空间中移动那样穿越时间。”在谢中霞看来,“创作中所需要的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如果作品能以有趣味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让人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便是意外的收获”。

虚构场景中的情感张力与生命哲思

谢中霞的创作以“非真实”的虚构场景著称。如《红树林里的鸟儿》中,鸟群栖息在色彩强烈的红树枝上,激发观众对文明冲突的思考;《蓝色椅子》则以静谧的影调构建精神寓所,椅子的孤寂与背景的流动形成张力,隐喻现代人内心的“情意空隙”。这些作品被学者称为“抒理的绘画”,如同卡尔维诺的小说般充满寓言意味,以虚构的真实叩击观者心扉。

展览中的《马儿的黄昏》是谢中霞近年代表作之一。画面中,一匹黄色的马在暮色中凝望远方,马背上垂头丧气的人与马身的忧郁相映衬,暗含对时光流逝的哲思。她的作品常通过“一静一动”的对比平衡视觉节奏,如瓶花的绚烂与主角的忧思、小猫的欢闹与深陷思念的人物,以此疗愈现代人的精神焦虑。

作为林风眠、苏天赐、沈行工一脉的继承者,谢中霞在师承中创新,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与东方写意美学融合。其画面摒弃了传统写实的“制像原则”,转而以直觉捕捉偶然性,通过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动物与自然元素,构建出兼具童趣与哲思的视觉世界,一如她所言,“绘画的迷人之处正是它的不确定性,每次一张新画都会从无数次的不确定,到最后确定下来,这个过程有的时候像一个游戏,一个画面的游戏,更像是一场未知的旅行,前程未卜,很多时候结果和初衷完全是两回事,但在这个偶然和必然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乐趣,这种情绪对于我来说是真实的。”

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谢中霞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更展现了她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以“春天里”为主题,呼应了她作品中始终流淌的希望感——正如其自述,“不管生活怎样,我们仍会向往美好”。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31日。谢中霞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邀请观众透过“折叠的缝隙”,在色彩的秘境中寻找生命的辽阔与诗意。

谢中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一级美术师。现为江苏美术馆、江苏油画雕塑院专职画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