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停电”成酒店惯用话术 主流OTA具备服务保障
为何节中“毁约”现象愈演愈烈?有业内人士表示,假期游客集中抵达后,热门地区房源紧张程度达到峰值,部分商家发现部分现场散客愿意支付数倍于预订价的价格,便通过“装修”“设备故障”等原因,不惜欺骗原先预订好房间的顾客取消订单。相较于节前毁约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节中操作更具隐蔽性:游客往往因行程紧迫而被迫先接受涨价,后续也可能因觉得维权耗费心力而放弃。
面对商家违规操作,主流旅游平台通过服务保障为消费者托底。以携程为例,若发生商家确认订单后推翻或到店无房的情况,平台将优先协调原酒店升级房型或帮助客人预订附近同等酒店,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同时,平台对频繁违约的商家采取警告、流量降权等处理,从源头遏制坐地起价行为。而且,如果消费者在出境游时遇到相关问题,服务标准也与国内一致。
动态定价≠随意宰客 市场规范需各方共守
五一等节假日作为旅游消费的黄金窗口,酒店民宿通过“动态定价”调节供需本属市场常态。多数消费者能够理性看待假期房价的合理上浮,但也仍有部分消费者质疑价格波动是否是OTA平台的“杀熟”行为?
实际上,这一误解源于对定价机制的认知偏差:酒店、民宿等资源方掌握定价权,平台仅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平台的收益与商家实际成交订单量直接挂钩,若商家设置远高于市场承受力的价格导致订单流失,平台不仅无法获利,还会因用户体验下降而损失长期流量。因此,“平台抬价杀熟”的逻辑在商业链条中并不成立。
至于“越搜越贵”的现象,更多源于供需关系的实时变化。当某一热门酒店的低价房型被抢订一空后,平台只能展示剩余的高价房源;而不同代理商因拿房成本差异,也会导致同一房型出现价格分层。
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定价的核心在于平衡供需,而非放任商家肆意涨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透明化程度高、保障机制完善的平台,方能避免为少数商家的投机行为买单。通讯员 杨展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校对 潘政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