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经办人“小金”指导市民办理业务。高岷 摄
5月9日,常州住房公积金为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宣讲公积金新政策。高岷 摄
“以前贷款额度不够,现在通过补充公积金,我当天就拿到了最高贷款额度,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在某教育机构工作的丁女士兴奋地说。2025年4月3日,常州在全国率先推出“补充住房公积金”等新政,打破传统身份壁垒,将自愿缴存范围从灵活就业人员拓展至单位职工。通过“双轨缴存,分账管理”模式,单位职工可通过自愿补缴实现“快贷”“多贷”,甚至改善性“多次贷”,精准提振居民住房消费能力。新政实施后,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购房贷款增幅明显,共办理公积金贷款1504笔,申请金额11.51亿元,日均贷款办理量比今年一季度增长100%,比上年增长62%。补充公积金机制运行良好,共有864人办理补充公积金4730万元,单笔最高达31万元。
率先试点:灵活就业人员的“安居路”越走越宽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当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住房公积金数字化转型。高岷 摄
曾几何时,灵活就业群体因传统公积金制度的限制,长期被排除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常州率先破局,早在2006年就尝试让个体工商户等以个人身份自愿缴存住房公积金。2021年,常州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进一步放开政策限制,实行“宽进宽出”“同责同权”“能转能通”,最大程度降低灵活就业人员进出公积金制度的门槛。截至2024年底,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累计达18万人,缴存住房公积金60.45亿元,累计有4.3万人办理公积金贷款201.11亿元,贷款人数占缴存人数的24%。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灵活就业人员从“租房漂泊”到“扎根落户”的人生转折,更是常州对“保障人人享有住有所居权利”的生动诠释。
青春留常:为青年人才打造安居“快车道”
5月9日,美团外卖员等新业态从业者聆听常州住房公积金新政宣讲。高岷 摄
常州公积金中心溧阳分中心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作人员,在天目云露茶园现场送政策,指导公积金业务办理。高岷 摄
常州不仅是制造业强市,更是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2022年,常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常州市住房公积金支持在常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青春留常”实施办法》,对31所在常高校、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给予“300元首次缴存补贴+2500元留常缴存补贴+20万元优惠贷款额度”的支持,扶持范围从本科及以上学历拓展到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为确保政策落地,常州采取“一校一策”,通过与高校合作签约、聘请校园推广大使等方式,将政策精准推送到每个毕业生手中。截至2024年末,共发放首次缴存补贴30847名、925万元,留常缴存补贴16895名、4223.75万元,发放贷款113笔、6882万元,为高校毕业生节省利息支出约334万元。享受补贴的毕业生中,留常就业创业的达70%,其中外地毕业生占69%。
数字赋能:公积金服务“触手可及”
在数字化浪潮下,常州公积金中心率先扛起数字化改革大旗。2024年年底,新一代智慧公积金核心系统正式上线,构建了3个中台、3类应用系统,支持1+3+N种服务渠道,可同时服务5类用户。新系统上线后,业务处理与办结效率大幅提升。2025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系统经受住了业务高峰的考验,全天受理提取申请2万笔,办结16258笔,受理量和办结量均创历史新高。此外,常州公积金中心还推出“常金贷”业务,打造“金银协作、惠企利民”的金融服务新模式。2024年全年发放个人“常金贷”812笔、1.27亿元,企业“常金贷”408笔、5.5亿元。2024年,常州成为全国首批实现住房公积金工作站全市镇区(街道)全覆盖的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5个分中心、62个工作站、444台自助机的服务网络体系,真正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品牌引领:贴心服务温暖人心
“没想到你们过年前真的来了,太感谢了!”春节前夕,行动不便的侯先生在家中收到了公积金中心工作人员送来的“暖心服务”。这是陈彩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工作室以党员为中坚、业务标兵为基础,不仅在业务创新上不断探索,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服务对象的承诺。溧阳分中心的杨物致工作室则以“基层实践+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传帮带”机制,持续提升公积金惠民效能。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的溧阳分中心、武进分中心,以青春力量为引领,推出“2+5”线下服务模式,涵盖预约上门、节假日服务、午间延时等特色项目,将住房公积金政策服务送进社区“最后一百米”。在常州,公积金服务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通过品牌引领,常州公积金中心让服务成为惠民的“金字招牌”,真正让公积金制度走进千家万户。
通讯员:高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峤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盛媛媛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