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研以践行 学以致远 镇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3000名学生开展跨城研学实践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季春孟夏,风光无限好,正是研学时。连日来,镇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先后组织省镇江一中、省镇江中学、镇江市实验高中、市第二中学的高二年级约3000名学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跨城研学之旅。

此次研学活动跨越南京、扬州和镇江三地,通过“高校+生态+文化+实践”多元场景,全力打造“行走的课堂”,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育人新路径,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南京线:高校启智,生态寻趣

省镇江一中和省镇江中学的学子们走进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在焦廷标馆,了解学校历史、学科优势和育人特色,聆听专家关于智能交通的专题讲座,听取在读的校友学长分享学习成长经验;在交通学院,体验多自由度驾驶模拟系统,观摩城市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演示沙盘;在土木工程学院,参观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抗震防灾科普宣传示范基地。

省镇江中学刘子睿同学感慨道:“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让我深受触动,它是一种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我也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来到江苏园博园,在“苏韵慧谷”片区,江苏13个地市一城一园一特色,同学们沉浸式领略江苏园林的工艺之美,体悟到蕴藏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的工匠精神,对江苏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在“时光艺谷”片区,建筑设计师们变“废”为“宝”,将废弃矿坑和水泥厂改造为博物馆、书店等,同学们感受到绿色发展理念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扬州线:诗画寻踪,运河探源

镇江市实验高中和市第二中学的学子们漫步在瘦西湖畔,欣赏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感受诗与景的完美结合。二十四桥、五亭桥、熙春台、徐园等不仅是诗画美景的载体,更是历史与文学的“活教材”。从大运河水利工程智慧到盐商文化兴衰,从帝王巡游到文人墨客的诗意栖居,历史的碎片在此串联成鲜活的故事。

镇江市第二中学的同学们走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沿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主线展开探索,考古揭取技术让千年运河的河道沉积层演变跃然眼前,沙飞船实景复原与动态投影技术重现清代漕运船队穿行两岸市井的场景,全息投影与AR互动让同学们以第一视角“航行”于运河之上。

镇江市实验高中的同学们来到扬州东关街,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家老字号、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条老街在保护更新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以“可触摸的文明”为青春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研学现场

镇江线:多元实践,青春绽放

在镇江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镇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安排了科技探索、素质拓展、创意制作等多元活动项目,激发四所高中学子们的协作意识与创新潜能。科技探索中,无人机操控与电子陀螺设计让学生感受工程思维的严谨;运动场上,高尔夫、壁球、棒球的基础训练与飞盘、攻防箭、旱地冰壶的团队对抗释放青春活力;艺术工坊内,衍纸画、热缩片、面塑、创意挂件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生活实践中,茶艺体验、中式面点制作和餐桌饭后整理传递劳动之美。夜幕下的篝火晚会成为实践活动的点睛之笔,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蓬勃朝气。

镇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马正汉介绍,该中心作为国家级研学实践营地,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积极申请研学项目专项经费,探索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精心设计研学线路和研学课程,加强研学全过程安全保障,“镇青春”研学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为组织好每批次研学实践活动,该中心与学校、研学点和相关单位做好沟通衔接,向主管部门报备,发放告家长书,按比例配备教师和研学指导师,出行师生全员购买意外保险,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获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通讯员  姜光  刘书  吴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石伟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