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南京是汤显祖的第二故乡

◎宋廷军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优秀诗人、散文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诗集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所著古文词,雄浑博大,坚洁深秀,直可与同叔、介甫二公,并寿千古”,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等,此四部传奇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2000年,汤显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百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三次游学南京国子监。万历四年(1576年),汤显祖首次游学南京国子监,拜访了南京礼部精膳司郎中帅机,帅机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二人交情特笃,未尝以年辈分先后”,汤显祖在自己生平的各个时期,帅机都作有诗文寄达情怀,汤显祖也都作有诗文述说对挚友的深情厚谊,汤显祖在传世诗文中,惟与帅机交往的诗文数量最多,两人莫逆之交不亚于“管鲍”情谊。

此次游学期间,汤显祖不但刊印了他的第二部诗集《雍藻》,还心向佛法,每日至长干寺(报恩寺)参阅佛经。长干寺中有琉璃塔,高耸入云,夜间光芒璀璨,面对此景,他慨叹道:“裁量百年中,兰膏几辉烨。”此后,他南京或游学或为官,皆“年年长干游,日日长干寺”,他在《登报恩塔归骑望塔灯》云:“表里山川尽,胜寄烟云惬。江光日气饮,世界空明摄。”汤显祖为大报恩寺写下诸多相关诗篇。

在大报恩寺时,与“气盖一世”“名振东南”的晚明四大高僧之达观(紫柏真可)一起讲经说法,相互唱和赏音,两人一见莫逆,友谊持续了一生。汤显祖遂礼达观为师,法名“寸虚”。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不独在宗教上,在未遇达观之前,汤显祖曾完成一部宋史重修初稿,他拟写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史,将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几个首辅进行“以笔缀之”,达观知悉后,加以阻止,汤显祖“感其言,不复措意”。汤显祖虽有佛缘却恋红尘,最后在自己的《南柯梦记》里,把男主角淳于棼的结局写出了家,算是给了佛缘一个交代。达观罹难于京师时,汤显祖得知后,悲痛异常,写了《西哭三首》等诗,来表达对达观的哀痛悼念之情。达观圆寂第五年,汤显祖与友人在临川正觉寺读达观《龛岩童子铭》时,仍不能自控,泣不成声。

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二次游学南京国子监,当时,国子监司业张位是他的江西同乡,原任翰林院侍讲,因为“夺情”事件中为救吴中行等得罪了张居正,被调任南京国子监,汤显祖仰慕张位刚正不阿的品行,并拜张位为师,与其成为良师益友。师生都遭权势排斥,心境相通,相互引为知己。

万历八年,汤显祖第三次游学国子监,为祭酒戴洵所赏识,“相见即相亲”,这次他与帅机和戴洵三人一起饮酒切磋,很是投机,后作诗《怀帅惟审郎中、戴公司成》感怀。戴洵对他的才华也极为赏识,汤显祖的《怀庭中有异竹赋》,即是戴洵为汤显祖的命题之文。

为官南京心系苍生。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开始在南京七余年的官宦生活,先后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这些虽是闲职,但他仍然关心百姓苦难。他在《金坛歌赠王悦之》《夜听邓孺孝说山水》《闻王悦之说阊门隐者》《三日二碧王孙山亭饮》等作品中,对城市流动人口、庶人等有着深切的关怀。在《怨妇诗》《哭娄江女子二首》等作品中,对身心受到压迫深重的女性生活和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他还把沦落教坊者的方孝孺后代解救出来。

万历十四年到十七年,许多地方连年发生水旱灾害,传为瘟疫,尸骨不收,造成白骨蔽江,赤疫骈门,当时的官府却漠视民间疾苦,汤显祖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尽己所能帮助灾民外,借诗歌为底层灾民发出不平之声,希望藉此来引起当政者的重视,来改变底层民众的悲惨现状,曾义愤填膺地写下《丙戌大水》《京察后小述》《寄问三吴常吏》《己丑立秋作》《丁亥戊子大饥疫》等作品,喊出了人民的怨气,道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将罪责深究至腐败的朝廷和昏庸的皇帝身上。此外,《丙戌五月大水》《戊子春》也写于这一时期,这与白居易的《贺雨》《观刈麦》相似,诗人的忧急之心多溢于言表,都是他们以诗写心、关心民瘼的见证。

汤显祖笔下的南京胜景。汤显祖在南京职务清闲,或“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缀”,或“闲策蹇驴,探雨花木末,鸟榜燕矶,莫愁秦淮,平陂长干之胜,而舒之毫褚”,他的足迹踏遍金陵风景名胜,如雨花台、天妃宫、木末亭、乌榜村、燕子矶、莫愁湖、秦淮河、桃叶渡、长干里、高座寺、天界寺、牛首山、灵谷寺等等,他在《秦淮河游赋》中描绘秦淮胜景很有情趣:“庚寅晚夏望夕,风月清朗,人气萧爽。大义伍君命酒秦淮波上。”秦淮河边“楼台落日,山川出云,木怀阴而靡景,草含清而向曛。……玉树之长廊半阴,金陵之倒景犹赤。”秦淮河上戏曲之声不绝于耳:“有所期兮未来,借弹碁而迟客。灭人从以轻舟,驰冠裳而露帻。俨佳宾其已齐,放宽波而试剧。”他的七言歌行《重过石城埭》:“石城二十四花楼,江南置酒飞花愁。在处胭脂久零落,不知冠盖能风流。拾翠江边犹记否?含笑含嚬送君酒。满目秋光无尽时,自折莲塘花下藕。”这首诗极受王夫之称赏:“语极放,意极敛。稍入崔颢、王昌龄宗风,犹有过之者。”他的《游献花岩芙蓉阁》:“木末芙蓉出,花岩草树齐。陵高诸象北,江白数峰西。”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种闲远宁静的氛围,其中“木末芙蓉”意象自于王维的《辛夷坞》,末二句与钱起被称为绝唱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小诗能融汇两位大家的诗思,自然别有韵味。汤显祖不仅游兴盎然,且诗兴很浓,且每到一处必有题咏,以致南京人“展相传诵,至今纸贵”。

南京是“临川四梦”的起源地。万历十五年前后,汤显祖在南京完成“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这是汤显祖第一部完整的传奇剧作,它丰富了晚明南京剧坛的戏曲创作,对晚明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汤显祖对南京剧坛最重要的贡献,标志着汤显祖的戏剧才华开始成熟。在这部作品中,关于南京的风土人情、人名地名、历史故事随处可见。

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声声字字彻钧天”,虽是离开南京所作,但它的雏形也是在南京因一梦而孕育的。《牡丹亭》很快就在南京演出,演出时更是引发了惊人的轰动,不仅越演越盛,而且居然连演十年不衰,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牡丹亭》长演不衰的过程中,南京涌现了许多优秀演员,有早期演柳梦梅的吴亦史、后期演杜丽娘的江阿衡、演柳梦梅的冒阿荃,以及蒋六、杨美之、刘雅等等。汤显祖的挚友、明代著名戏剧评论家、诗人潘之恒为此写下了大量戏曲评论文章。在此后的400多年间,《牡丹亭》在南京戏曲舞台上间有演出,颇受欢迎。至今,《牡丹亭》仍为江苏省昆剧院保留剧目之一。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