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一组汶川地震旧照片,铭刻下585名盐城“铁军”援建故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天,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多个学校、政府机关、便民服务中心内均放置着不少防灾减灾宣传展板引来市民驻足。与此同时,一组有关盐城支援汶川地震灾后援建的旧照片在网上被网友发帖分享,提醒着所有人“不忘过去,矢志前行”。

“两天之内组建10支援建中队”“余震、暴雨、酷暑,230多人次生病受伤没人下火线”“585名援建队员20多天率先完成了首批855套安置房建设任务”……一张张旧照片的图说中,短短几十字难以书写出当年的不易。

2008年5月12日,8.0级地震突袭汶川,造成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的人间悲剧。紫牛新闻记者梳理过往报道了解到,在地震发生后,江苏迅速承担起对口支援重灾区绵竹市的灾后重建的任务。由江苏省13个省辖市和7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对口援建绵竹市20个乡镇,举全省之力支持灾后的绵竹恢复好、建设好、发展好,累计投入援建资金110亿元。

彼时,盐城市住建局在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迅速集结力量,两天之内组建了10支由精干队员组成的援建中队,备足设备和物资,随时待命奔赴灾区。灾后,盐城首批援建队伍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绵竹,成为全省最先到达援建目的地的大队之一。

盐城援建队伍接到的任务是6月25日前,建设好首批可供灾区群众安全、温暖居住的安置房。援建初期,因划分到的地块偏远,加之多方因素混凝土断供让建设计划陷入被动。为此,盐城援建队伍指挥部连夜开展会议反复磋商、献计献策,最终定下五种解决方案。五路人马齐头并进协调资源,会后第二天上午就通过一个在盐城东台和四川德阳均有开发项目的建筑企业,打通了混凝土供应链,当天下午就解决了难题。

此后,585名队员三班轮换鏖战,最终用20多天的极短时间完成855套安置房。期间,余震、暴雨、高温导致多达230多人次发生中暑、急性肠炎、重感冒、丹毒、外伤、高血压等情况。当一排排安置房建起后,盐城以“盐城速度”和“盐城经验”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誉为援建标杆。

17年过去,当时过渡性质的震后安置房虽已难寻,但幸运的是有着这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下这群盐城“铁军”的身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