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精博假肢中心的帮助下,他开始穿戴强脑轻凌M3智能仿生腿,不但可以通过内置传感器收集用户运动数据,通过算法转化为指令,控制液压系统,还能做到对当前运动状况进行实时适配,使得他可以如同控制自己的腿一样控制仿生腿,舒适、安全地完成日常出行动作。“智能化+液压技术,让仿生假肢的舒适度、安全性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采访中,他向记者演示了日常步行机爬楼梯等步态,与常人无异,“因为要展示假肢嘛,日常都是穿着裤子,一般是看不出来我这个情况。”李洪强说,这样的智能仿生腿,还能提供步行动力,设备不轻,但感觉不重,使用的体验非常好。据悉,这样的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价格是国外同等产品的一半,这为众多的普通残疾人带来了福音。
2003年出生的姜颂宁,因工厂工作中出现意外导致右手被截,生活中的各种不便,让这个高大憨憨的小伙子一度很绝望。通过安装智能仿生手,他不但完成拧瓶盖这样的细致动作,做好提桶装水等负重工作,而且还“因祸得福”开始学起了弹钢琴,“我就是对音乐感兴趣,出事后,我在试用和适应仿生手的过程中,发现即使弹钢琴什么的都能做的很好,这激发了我的信心,做这些让我感觉我能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己的梦想!”现场,他还演示了与人握手、比V等社交动作,科技的力量让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原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至少要12个月,如今半年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了!”在无锡市梁溪区残联的自闭症儿童训练室,6岁的男孩沐沐(化名)与其他孩子一起佩戴一款名叫“开星果”的头环,作为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的一部分,接受更有效率和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偏执于自己关注的焦点,是自闭症人群普遍的特别。这样一套科技助残系统,提升了训练的效率,也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马上小学,我想把他送到普通学校去读书,这是真正的一步,我很期待!”孩子妈妈说。
在北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脑机接口平台负责人刘小军看来,脑机接口技术是他们这些科研人员非常期待的领域。他说,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在临床和残疾人康复中开始有了初步应用,且主要集中在为脑电波与肢体动作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大脑“控制”动作,为患者和残疾人打造更好的运动功能。“原先相当于说,大脑和肢体之间的连接,因为事故或疾病,出现了断裂。现在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重新连接起来,从而造福于人类!”未来,他期待这项技术能够走得更远,比如屏蔽患者脑部的病变脑电波,重建可以控制动作的脑电波系统,从而实现诸如帕金森、癫痫等患者‘正常’生活,当下,他和他的团队,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中。
无锡市残联康复处处长吴晓珺告诉记者,目前,无锡市许多医疗机构、康复医院、辅具适配中心都在利用智能科技产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残疾人群体服务,科技助残已经在各种领域应用于残疾人以及各种功能障碍人士的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丽丽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